简介
精品小说《骇浪之下》,类属于悬疑灵异类型的经典之作,书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张伟,小说作者为寒夜梦雪,小说无错无删减,放心冲就完事了。骇浪之下小说已更新了174736字,目前连载。
骇浪之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0009章:内部疑云
海外线索的暂时受阻和国内追踪的扑朔迷离,像两团不断扩散的浓重阴影,沉沉地笼罩在专案组指挥部的上空。
连续十几天高强度、高负荷的运转,对案件复杂性和对手狡猾程度的认知不断加深,像钝刀子割肉一样消耗着每个人的精力和意志。
指挥部里,尽管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纸张翻动声依旧不绝于耳,但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和压抑感,却如同梅雨季节潮湿的空气,在无声无息中蔓延、渗透,让每个人都感到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沉重。
疲惫不仅写在每个人青黑的眼圈和憔悴的面容上,更深深刻进了他们的眼神里。
而更让张伟感到脊背发凉、坐立不安的,是一种难以捕捉却又无比真实、如同幽灵般悄然浮现的“内部疑云”。
这种疑虑,最初只是源于一些极其细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异常”。
比如,专案组刚刚根据一条模糊线索,研判认为需要重点排查南部边境某个特定区域,报告刚呈送上去,几乎就在同时,那边就“恰好”反馈回消息,说近期由于某项专项行动,边防巡逻力度空前加大,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消息来源可靠,理由充分,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但张伟心里却总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感,觉得这“配合”未免太过及时、太过“完美”,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早已洞悉了他们的动向,并提前布置好了应对。
又比如,对赵义某个并不算核心但可能知晓部分内情的关系人,外勤组刚制定好接触策略,准备采取迂回方式套取信息,却发现对方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格外“警觉”和“配合”。
面对侦查员的询问,对方对答如流,主动提供一些看似有用实则无关痛痒的信息,甚至反过来试探侦查员的意图,其老练和从容,与之前了解到的性格特征大相径庭。
这种反常的“顺利”,反而像一堵软墙,让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无从下手,仿佛拳头打在了棉花上。
这些情况,单独拎出来看,每一条都可以用“巧合”、“对方警惕性高”或者“信息误差”来解释。张伟也一再告诫自己,在巨大的破案压力下,敏感和多疑是侦查员的大忌。
然而,当类似的“巧合”和“反常”接二连三地出现,而且总是精准地发生在调查试图转向或深入的关键节点时,就由不得他不心生警惕,一种可怕的猜想开始在他心底滋生——他们的对手,似乎总能快人一步,总能未卜先知。
真正让张伟的疑虑从隐约的不安上升到高度警觉的,是两天前的一次高度保密的秘密行动。
为了核实一条来自境外匿名渠道、关于赵义可能并未远遁,而是藏匿在边境某小镇等待接应的线索,张伟决定兵行险着。他绕开了常规的汇报和协调程序,只动用了自己绝对信任的、跟随他多年的老马,以及另外两名背景清白、业务精湛的贴身侦查员。
行动计划仅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口头传达,行动路线由老马亲自规划,临时选用了一辆毫无特征的民用牌照车辆,通讯则使用了一次性的、不记名的保密设备。
可以说,张伟自认为已经将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知晓范围压缩到了最小。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老马他们的车辆刚刚驶入那个边境小镇的地界,甚至还没接近目标区域,就在一条必经的僻静公路上,“意外”地遇到了一场临时的道路治安检查。
设卡的民警穿着正规制服,态度客气,程序上挑不出任何毛病,声称是例行排查安全隐患。但检查过程却格外的“细致”和“漫长”,不仅查验了所有人的身份证、驾驶证,还对车辆里里外外、包括后备箱的杂物都进行了翻查,耗时近四十分钟。
这突如其来的耽搁,彻底打乱了原定的侦查节奏。等到检查结束,老马他们再驱车进入小镇核心区域时,敏锐地感觉到整个镇子的氛围似乎有些异样,原本计划暗中观察的几个目标地点,也仿佛失去了应有的“活性”,变得平静无波,一无所获。
老马回来后,避开众人,私下向张伟汇报时,脸色阴沉得可怕,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和后怕:“厅长,太巧了!巧得邪门!我干这行这么多年,直觉告诉我,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临检!我感觉……我们好像被人从头到尾盯着一样。对方似乎清楚地知道我们要去那里,提前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给我们打了个‘招呼’,警告我们不要靠近!”
张伟听完老马的描述,后背瞬间渗出了一层冷汗,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他绝对相信老马的职业判断和直觉。
如果连这种级别、这种保密程度的秘密行动,都能被对手如此精准地感知并加以拦截,那说明什么?
说明对手的触角可能已经深入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其信息获取能力远超想象,甚至可能……就在内部,就在他们身边!
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如坠冰窖。他立刻下令,由最核心的几人组成内部审查小组,对此次行动泄密的可能环节进行彻查——从参与人员的社会关系、近期言行,到车辆准备、路线规划是否存在疏忽,再到通讯设备是否被做了手脚。然而,查来查去,如同大海捞针,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指向任何一个环节。
参与行动的四人都经过了最严格的忠诚度评估,行动计划没有留下任何电子文档,通讯设备事后检测也完好无损。一切看起来,都像极了真的只是一次“不幸”的巧合。
但这“完美”的清查结果,反而像一记重锤,更加深了张伟的怀疑。对手太高明了,高明到能够不留痕迹地获取信息,高明到能够将干预伪装成偶然事件,这种手段,绝非普通犯罪团伙所能具备。
紧接着发生的另一件事,如同在即将愈合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让这团“内部疑云”变得更加浓重。
技侦部门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对赵义失联前频繁使用的那个神秘网络电话(VOIP)进行了有限度的技术溯源,发现其某个关键的中转服务器,曾短暂地在境内南方的某个沿海城市激活过。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意味着赵义的出逃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境内很可能有人直接参与了指挥或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伟高度重视,立即以专案组名义,下令要求该市公安机关全力配合,对该服务器物理位置所在区域(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在那个时间段的所有进出人员、车辆,以及周边监控进行排查,寻找可疑线索。
命令下达初期,该市公安局回复迅速,态度积极。然而,当调查进入实质性阶段,需要调取数据中心更详细的内部日志和访问记录时,对方的反馈开始变得拖沓、含糊起来。
总是以“数据量太大,筛查需要时间”、“涉及多家公司,协调有难度”、“部分监控设备故障,数据缺失”等种种理由来延缓深入调查。
张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亲自拿起保密电话,打给了该市公安局的一位他相识多年、私交还算不错的副局长。
电话里,对方语气一如既往的热情客气,满口答应“一定全力配合,尽快落实”,但言语间,张伟却捕捉到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推诿和一种深藏的不安,对方甚至不经意地感叹了一句“老张啊,你们这个案子,水太深,牵扯面广,有些地方……还是要谨慎啊。”这句看似好心的提醒,在张伟听来,却更像是一种隐晦的警告和无奈的暗示。
这种来自系统内部的无形阻力,让张伟感到一种巨大的愤怒和深沉的无力。
他仿佛陷入了一个粘稠的泥潭,每一次用力挣扎,换来的不是前进,而是更深的陷落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牵扯。
他仿佛在和一团无形的棉花打架,对方不与你正面交锋,却总能巧妙地化解你的力道,让你无处着力。
夜深人静,指挥部里只剩下寥寥数人还在坚守。张伟独自伫立在那面巨大的、写满各种线索和问号的白色幕布前,目光如同探照灯,一遍又一遍地扫过那些关键词:“机场消失”、“黑色奥迪”、“换牌”、“银色面包车”、“南部边境”、“加拿大”、“伪造护照”、“离岸汇款”、“网络电话”、“境内服务器”……
这些散落的点,看似杂乱无章,却又似乎被一条若隐若现的丝线勉强串联,勾勒出一条模糊却令人心惊的链条轮廓。
然而,这条链条总是在最关键、最可能触及核心的地方,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强行中断、扭曲或者导入歧途。
仿佛有一双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大手,在幕后巧妙地拨弄着棋盘上的棋子,始终领先他们一步,设置障碍,布下迷阵,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双大手,究竟是谁?它到底隐藏在什么地方?是在这栋看似戒备森严的指挥部大楼里?是在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之中?还是在公安系统更深的内部?亦或是,在更高更远、他甚至连想都不敢去细想的地方?
张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巨大的压力,这压力不仅来自于案件本身的错综复杂,更来自于这种敌友难辨、如芒在背的窒息感。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追捕一个贪污受贿、潜逃海外的副市长,更像是在冲击一个结构严密、盘根错节、能量巨大到超乎想象的利益堡垒。
每一步都可能踩中地雷,每一个看似可靠的盟友,都可能瞬间变成致命的威胁。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拿起放在一旁的红色记号笔,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在线索图侧方一片刺目的空白处,他重重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两个触目惊心的大词,墨迹淋漓,仿佛蘸着他心中的沉重、疑虑与决绝:
“内鬼?”
“保护伞?”
这两个问号,像两把悬在他头顶的利剑,寒光闪闪。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接下来的路,将更加凶险万分。
他不仅要与远遁海外、踪迹难寻的赵义斗智斗勇,更要与可能隐藏在身边的幽灵较量,甚至可能要直面那些隐藏在阴影深处、盘根错节、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
一场在明处与暗处同时展开的残酷博弈,已然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