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举子们的狂欢:八股文之前世今生
01十四世纪的人才之争
每一个朝代的兴起,意味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被打破,重新洗牌必然带来一大波的红利: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官僚买办的重新选择,还有更多的待分配的政治资源——官僚系统的重新架构带来的官职配置。
在这一方面,太祖总是有先见之明。他不同于其他的割据势力,他放眼的是全国,面向的是未来长远发展。
打仗需要人,守城需要人,管理城市需要人。可以说,十四世纪五六十年代,最紧缺的是什么,唯有人才。
打仗需要的是野战军,太祖做了两手准备:在地方上建立翼元帅府、万户府等军事单位。在大本营(那时还不能称之为中央)建立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
守御城市的,除了部分野战军临时负责守御城池的责任外,他创设一系列的机构。1358年十一月,立管领民兵万户府。不同于在各地设立的翼元帅府这样一个军事机构,管领民兵万户府算是一个准军事机构。他对行中书省的官员说:“古者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暇则讲武。今兵争之际,在因时制宜。所定郡县,民间武勇之材,宜精加简拔,编辑为伍,立民兵万户府领之。俾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事平,有功者一体升擢,无功者还复为民。如此,则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庶几得寓兵于农之意。
这应该是预备役部队设想的最初雏形。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行政官僚队伍建设了。
对于这一点,一贯于立足长远的太祖肯定是非常关注的,而且,他发明了一整套的取士办法。
一开始,在太祖尚在名不经传的时期,是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去琢磨这个取才取士的问题。在明天和意外哪个来得更早都尚未可知的时候,去考虑如何管理百姓实在是个奢侈而又可笑的事情。
这个时候,太祖获得人才的方式只有三种方式:
一是战争获得。将敌营中的管理型人才直接争取吸纳过来,简单粗暴,卓有成效。因为,但凡在元朝廷或者其他割据政权中获得一官半职的,基本上都是有点水平的。何况,如果发现他名不副实,那就制造一个借口,直接人道毁灭之。毕竟太祖和他们签订的劳动合同,完全是单方面的。我说你行,就给你工资,让你干活。说你不行,直接撕毁合同,让你滚蛋。你若想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对不起,官方机构都是我开的,直接一审终审,一刀了断。
1356年三月初十,太祖亲领兵士攻集庆府。获其御史王稷、元帅李宁等三百余人。蛮子海牙走投张士诚。水寨元帅康茂才,苗军元帅寻朝佐许成、刘哈剌不花、海军元帅叶撒及阿鲁灰部将完都等各率众降。这一战是太祖的开局之战,打开了江左局面,从来一路高歌猛进,龙盘虎踞之地真不是盖。元御史王稷,太祖觉得是个人才,该建康府为应天府,以王稷为知府。当然康茂才更是个军事人才,后面立了卓著的功勋。
二是慕名归附。太祖毕竟也是个不世出的枭雄,战斗力强,目光长远,而且比较注重个人和军队的整体形象。尤其是,擅长将自己包装成为一个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大英雄形象。所以,一些有见地、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儒士纷至沓来。
1358年十二月,太祖攻取婺州(今浙江金华),许瑗拜见太祖,对太祖道:“现如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豪杰材勇之士,都不能独自安守自己太平的日子。只有具备雄才大略的人才能驾驭这些人;有奇识者,然后能知奇士。阁下欲扫除僭乱,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太祖道:“今四方纷扰,民困涂炭,予思英贤,有如饥渴,方当广揽群议,博收众策,共成康济之功。”许瑗道:“如此,实帝王之道,天下不难定也。”太祖大喜,于是留许瑗在军营当中,参预谋议。以太平乃建康股肱之郡,遂命许瑗为知府。
三是派人搜罗。每个统兵的主将,都获得过太祖的一道命令。城下之后,要访寻某某某。并且要求带上礼品、礼节周到、诚挚邀请、三番五次、三顾茅庐、不惜重金等,反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些名士大儒邀请到南京,为我做事。当然,从史书中,我们看到的全部是邀请成功的案例,可能,不成功的已经成仁了。
1356年五月,朱文正随徐达攻克镇江,太祖听说个叫秦从龙的大儒避乱镇江,听说攻克了镇江,大喜,亲命朱文正带着绫罗绸缎等丰厚的礼品代表自己到秦从龙的家里聘其出山。太祖亲自到龙江迎接,可谓礼贤下士之至也。
(1366年十二月)是月,秦从龙卒。从龙字元之,其先洛阳人,初以才推荐,仕元,为校官,累官至和林行省左丞,改江南行台侍御史。会兵乱,从龙以老避居镇江。岁丙申,王师下金陵,遣徐达、汤和取镇江。师行,上谓达曰:“尔往下镇江,有秦元之者,才学老成,入城当为吾询访其人,致吾欲见之意。”达等至镇江,果得之。从龙有从孙礼,时在达军,达因遣其还报。上喜甚,即命兄子文正及朱文忠以白金文绮往聘之,从龙遂与其妻陈氏偕来,上亲至龙湾迎之以入。时上居富民王彩帛家,因邀从龙与同处,朝夕访以时事,从龙皆尽言无隐。既而上即元故御史台为府,居从龙于西华门外,事无大小,皆与之谋。每以笔书漆板问答甚密,左右皆不能知,尝称为“先生”而不名。每岁从龙生日,上与世子俱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宴饮,礼待之者甚厚。是岁冬,从龙子泽死,请告还镇江,上出郊握手送之。至是,从龙亦病卒,年七十余,上闻惊悼,时方督军至镇江,亲至其家哭之,命有司为营葬事,厚赙恤其家。
十四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才。
在人才问题上,太祖一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看人稳、准、狠,用人果、决、忍。
1366年正月,太祖在与按察司副职(主持日常工作)周浈讨论并确定按察有关事宜时,周浈将近段时间检察工作当务之急的重点方面向太祖作条目式汇报后,太祖指出:“作为朝廷专司作风建设和维护纪律纲常秩序的部门,工作是否能够扎实有效推进,关键在人,按察队伍建设的好,则法纪能够得到畅通,弊端得以革除。有人说:‘神明能够建立和保持威信、为世界带来福祉,鬼魅之流,则妖言惑众、为祸人间’你们如果能够发扬正能量、祛除害群之马,辅助朝廷使人民幸福安康,就是神明;如果私底下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使用阴谋诡计,行欺诈之事,祸国殃民,就是鬼魅也。凡事当存大体,有可言者,勿缄默不言;有不可言者,勿沽名卖直。苟察察以为明,苛刻以为能,下必有不堪之患,非吾所望于风宪矣。“命中书省录用诸司劾退官员。省臣傅瓛等曰:“今天下更化,庶事方殷,诸司官吏,非精勤明敏者不足以集事。此辈皆以迂缓不称职,为法司劾退,岂宜复用?”上曰:“人之才能,各有长短,故治效亦有迟速。夫质朴者多迂缓,狡猾者多便给,便给者虽善办事,或伤于急促,不能无损于民,迂缓者虽于是,或有不逮,而于民则无所损也。”
1358年十二月,寻访当地儒士范祖干、叶仪。既至,范祖干是个忠实的儒学信徒,他持《大学》并将其先给了太祖。太祖问他:“治世之道,以何为先?”范祖干奏对道:“这其中的道理,不出乎此书。”太祖便名范祖干剖析其中的义理。祖干以为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上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礼貌,命二人为咨议。仪以疾辞,祖干亦以亲老辞,上皆许之。祖干字景先,少从乡先生许谦学,事亲孝,父母后皆年逾八十而卒,家贫不能葬,乡里为营冢圹,悲哀三年如一日。上闻其孝行,命旌表其所居曰纯孝坊。
02国初人才取士的发展脉络
据《明史·选举志》的记载,自国初开始到明朝灭亡这二百七十六年时间里,明朝选拔与举荐人才的办法不外乎四种:一是学校,通过设在中央的国学,以及地方上的府学、州学、县学,灌输臣服明廷的理念,培养人才学习经义,让他们学习朝廷文书的撰写方法,甚至传授一些治理天下、治理地方的经验做法。二是科目,就是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方法,遴选网罗天下人才,为朝廷所用。三是荐举,就是通过别人介绍、推荐,将一些学富五车、腹有诗书、隐于山水的儒士挖掘出来。四是铨选。总的来说,就是学校用来教育人才,科举用来选拔人才,举荐用来广泛招揽人才,铨选则根据才德安排人才。这样,天下的人才选用全部包罗在这些途径当中了。
根据明朝的制度,科举考试的项目内容很多,卿相、阁老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学校是储备人才以应考,以便分科选拔官吏的地方。直接从校门走向衙门的,一般不会安排什么好的官职,今后的晋升之路也必然坎坷,而且也无法登上高位,所以直接从学校分配担任官职的,是次于科举考试当官的。比这个还要差一等的,就是杂流了。也就是说,当官的途径:进士、举贡、杂流三种途径同时存在,方式不同,岗位不同,未来的发展不同,最终的归宿不同,三者有所偏重,但却没有废弃任何一个。
举荐这种办法比较特殊,一般是太祖实践于开国之前,后来因为专门采用科举考试而罢除。当然,洪武初年,也曾经因为科举考试担任官职的人员,只知经义,不懂实务,一度废除科举这种选拔官员的办法,恢复了一开始的举荐制。终归是,举荐制必然造成派系林立、营私舞弊、私相授受、裙带关系等不良后果,退而求其次,不得已仍然还是科举制占领了高地,并在大明王朝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说说学校和科举之间的关系。
这个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有点类似,要想参加公务员考试,首先你必须是大学以上学历,也就意味着你要先上了大学,才能够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工作人员序列。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到学校上学。
但是,与公务员制度不同的是,由学校学生直接做官,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而进入政府序列。其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上文中说的,做官的位置不会太高,路也走不得不会太远。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明朝的学校制度。其实,准确的说,开国之前,学校制度就已经初步成型了。
学校的分类,前文说了,在中央叫国学,其专门机构的名称是国子监。在地方上就按照行政级别分别是府学、州学、县学。甚至在洪武八年,太祖因为府、州、县皆有学,而乡闾远者未沾教化,乃诏有司仿古家塾、党庠之制,区之为社,延师儒以教子弟,兼令读御制颁行诸书及新定律令。
学校制度,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宣传国家的治理方针,令人民俯首帖耳,做一介顺民。同时,将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进行宣贯,让大家明法令而慎言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府、州、县学以及社学的学子是不能直接当官的,必须要进入国学的才能获得官位。进入国学的学生,称之为监生。根据生源监生分四类:
一是举监。顾名思义,是已经考取了举人后,不愿立即为官,到国子监深造。或者是,朝廷暂时没有空缺,推荐至国子监。
二是贡监。即通过院试称为贡生,俗称秀才的,到国子监学习,称之为贡监。贡监又可分四种:
(一)是岁贡;贡生入学国子监,最初是由生员自由选择,随后是下命令让各级地方学校每年荐举一人,所以称之为岁贡(弘治、嘉靖中,更定为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二岁一人,遂为永制)。
(二)是选贡;弘治年间,由于举人不愿意入学,而地方学校选贡的贡生逐渐开始排资论辈导致良莠不齐,南京祭酒章懋便奏请在正常岁贡外,命令提学官实行选贡方法,不管是廪膳生员(朝廷供给廪米)还增广生员(朝廷不供给),全部实行考核选拔,务求将学问品行兼优、年富力强、多次考核优等的,才选为贡生。三、五年选拔一次,每次五六百人。
(三)是恩贡;是国家有庆典或者皇帝即位下诏,以当贡者充之。
(四)是纳贡。纳贡看起来比例监好一些,但是其实是差不多的。
三是荫监。祖上有功,有品级官员的子弟入学,叫荫监。明初比较开放,凡是文官一品之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后来渐渐加以限制。故此分两种:一是官生;在京三品以上者,才有资格请求荫子,称之为官生。二是恩生。出自皇帝特批恩准,不限官品,称之为恩生。恩生始于建文元年,选录吴云之子吴黼为国子生。
四是例监。大灾之年,或者皇室要大兴土木,苦于没有银两赈灾或者是兴建工程,则下旨,让民间家庭殷实的,捐赠财物给朝廷,朝廷则准予其子弟入学,称之为例监。其实就是花钱买入学资格,进而谋取功名。这是一条无本万利的生财的路子,明朝后世的很多皇帝,都乐此不疲地采用这招敛财。始于景泰元年(景帝),因边防形势非常紧迫,下令天下缴纳粮食和马匹的人,可以入监读书,限定一千人便截止。实行四年而停止。
国子监一度是明朝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
洪武二十六年,一次性提拔了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担任行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按察使相当于省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真正的封疆大吏,其余的也至少是厅级以上干部。哪怕是真正的进士出身,要成为一方大员也恐怕要穷其一生才能达到,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一批人的。不过那时,在太祖手下当官的人,并不轻松,甚至是拿刀架着脖子去当官,很多人是带着镣铐审案,这边断案后将犯人押入大牢,自己也接着被带去做班房。
但即使这样,那也算是国子监的高光时刻。刺激了一大批的国子监太学生,寒窗苦读、不畏暑热、头悬高梁、尖锥刺股,为光宗耀祖、衣食无忧、人前显贵而孜孜以求之。
李扩等人本在文华殿、武英殿实习,直接被提拔为御史,李扩随即调任给事中兼齐国相府录事,基本上负责讽谏的清议官员都出自太学了。按照正常路子的太学生一般都担任府、州、县、六品以下的官职。
据史书,自国初至明朝建国,取士之路,从一开始的举荐,渐渐地像科举取士渐进。洪武三年(1370年)设科举,所取之士宠物遇甚厚,未几乃谓: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遂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至十五(1382年)年复设。十七年(1384年)始定科举之式。就算这个时候,尚未断绝举荐之路,同时,掺杂了太学生直接任管的间或举动,一时间,人才发展的路子是比较宽的,官员的多样性明显,整个帝国充满了活力。
建文、永乐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儒生文人都以由科考进身为荣,如此相向循环,读书人一心通过科举博得功名,只在经义、政府文书中钻营,鲜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而朝廷觉得科举乃毕其功于一役的取士良法,既公平允直,又与学子机会,虽然高分未必高能,但是风险相对比较低,两者相权,取其轻也。所谓举荐求贤,既无可参详之标准,又难把握帝王之心,更重要的是,容易滋生舞弊、腐败。后世承平因循,君主无用贤之识,有司乏求贤之诚,特殊人才无以自见,非俯首入科场就试,不能进身,八股遂成五百年选士定制。
03八股文到底是谁发明的?
根据《明史·选举志(二)》:科举考试的各种名目,沿袭唐、宋的旧规,而略微改变其测试士人的办法,专门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中的内容来命题进行考试。四子书,就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习之书。《易》就是《易经》,《书》是《尚书》,《诗》是《诗经》,以上与《春秋》《礼记》合称五经,所以科举要考的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当然《大学》《中庸》其实是《礼记》的一部分,被朱熹老夫子单独抽取出来,合到四书当中,一度称谓官方指定教科书。
这些都是明太祖和刘基一起商量确定下了,并成为了明代科举的不变定制,永世遵从。其行文风格仿照宋朝经义文章,要以古人为第一人称,通过古人的角度和语气作文,文体采用排比对偶的体例,即所谓的“八股文”,通称就叫制义。制义这个词语,来自《易经》,解释起来或者叫做制定尊卑之义,或者叫做制宜,裁断适宜,有对时局做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策的意思。
三年一次大考,所有的考生要统一参加全省考试,称之为乡试。考中的人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二年,取得举人身份的考生在京城参加考试,称之为会试。考中的人,将参加由天子亲自担任主考官在朝廷重地举办的面试,叫廷试,又叫殿试。殿试的结果,按照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赐予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予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予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是皇帝亲自规定的。而士大夫通行的称谓是将乡试第一名命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甲、三甲第一名为传胪。各级统考,三年一次,则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辰、戌、丑、未年举行会试。乡试在八月举行,会试在二月举行,全部都是初九为第一场,过了三日为第二场,再过三日为第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