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我敢!”

苏惟夏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嘶哑,在沈知行安静的公寓里回荡,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汹涌的暗流。她高举着那块印着“自由翱翔”和飞鸟图案的瓷片,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落在上面,折射出冰冷而锐利的光芒,映亮了她眼中燃烧的火焰——那是被屈辱点燃、被不甘催生、被沈知行一席话彻底引爆的决绝之火。

沈知行看着眼前这个仿佛脱胎换骨的女人,看着她眼中那种近乎悲壮的坚定光芒,他摊开的手掌缓缓收拢,握成了拳。他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眼神锐利如出鞘的刀锋。

风暴之眼,正式开启。

***

行动,取代了所有的迷茫和哀伤。

沈知行的公寓客厅,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高效运转的“作战指挥中心”。

巨大的书柜前,白板被立了起来。苏惟夏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长发随意挽起,脸上还带着大病初愈的苍白,眼神却亮得惊人。她握着马克笔(沈知行临时翻出来的),在白板最上方,用力写下四个字:【西溪·寻迹】。

“这是核心。”苏惟夏的声音还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有力,她指着这四个字,“不是宏大叙事,不是流量狂欢。我们聚焦西溪湿地最容易被忽视的‘小’——小径、小船、小店、小人物、小故事。挖掘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在地记忆’。”

沈知行坐在工作台前,三台显示器同时亮着。一台显示着西溪湿地的卫星地图和高清航拍素材——这是他之前拍摄积累的;一台打开着苏惟夏备份的原始方案文档;最后一台,则是空白文档,等待记录新的思路。

“具体形态?”沈知行十指在键盘上悬停,目光锐利地投向白板。

“线上线下联动。”苏惟夏语速很快,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仿佛压抑已久的才华终于找到了喷发的出口,“**线上:** 打造‘寻迹西溪’沉浸式小程序。用户根据线索(一张老照片、一段模糊的歌谣、一件旧物)开启‘寻宝’任务,在湿地特定区域触发AR互动,解锁由当地老人讲述的‘碎片化历史故事’和‘消失的手艺’微纪录片。”

她在白板上快速画出框架:“**关键:** 故事必须真实、动人,由我们深度采访挖掘;AR互动要精巧,与生态保护理念结合,比如‘寻找珍稀水鸟虚拟影像’解锁生态知识;纪录片要短、精、有温度,沈知行,这是你的强项!”

沈知行微微颔首,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记录要点,同时在另一台显示器上调出他之前拍摄的一些西溪老人、手工艺人的素材片段。

“**线下:** ”苏惟夏的笔尖移到白板另一侧,“与湿地内几家有故事的老店、船工、原住民深度合作。打造‘故事驿站’——可能是船坞旁的一个小小茶摊,也可能是芦苇深处的一座老宅改造的微型展馆。用户完成线上任务,获取‘故事碎片’,可兑换一杯老船工手冲的‘西溪云雾茶’,或者一份阿婆亲手做的定胜糕,同时聆听他们口述的、与兑换品相关的独家记忆。”

“将虚拟探索转化为实体消费和文化体验,”沈知行接口道,眼中闪过激赏,“形成闭环,增强用户粘性和传播度。而且,收益直接惠及这些‘故事载体’本身,有社会价值。”

“对!”苏惟夏用力点头,“这就是差异化!避开Amy他们宏大但空洞的‘文化盛宴’,我们做‘记忆拼图’,做‘人情温度’!目标受众就是那些厌倦了打卡、渴望深度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城市人群。”

沈知行手指如飞,将核心思路、差异化亮点、线上线下联动模式迅速整理成文档大纲。他打开通讯录,找到一个标注为【老周-之江文化】的联系人,直接拨通电话,按下免提。

“喂?知行?难得啊,你这大忙人主动找我?”一个爽朗的中年男声传来。

“老周,废话少说。有个急活,需要你帮忙。”沈知行开门见山,“我这边有个朋友,手里有个关于西溪湿地的绝佳创意子项目提案,思路绝对新颖,落地性强。但现在缺个壳,需要快速挂靠一个有文旅项目资质的公司走前期流程。你‘之江文化’的牌子,借来用用?分成好谈,保证不砸你招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西溪?官方那个大项目不是刚被‘启明星’(王总监的公司)拿下吗?你这朋友…该不会是从里面出来的吧?”老周显然消息灵通。

“是。”沈知行毫不避讳,“金子被当沙子扫出来了,现在准备自己发光。项目核心文档和初步提案我马上发你邮箱,你看完再决定。十分钟够不够?”

“嚯!这么自信?行,发来!十分钟后给你回话!”老周也是个爽快人。

挂断电话,沈知行立刻将刚刚整理好的大纲和苏惟夏原始方案中的核心数据、市场分析部分打包发送。

等待的十分钟,空气仿佛凝固。苏惟夏紧紧攥着那块冰冷的瓷片,指节发白。沈知行则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如水,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九分四十七秒,沈知行的手机响了。

“喂,老周。”

“沈知行!”老周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兴奋和一丝难以置信,“你从哪儿挖来的宝贝?!这思路!这切入点!绝了!比启明星那个花架子方案强一百倍!妈的,西溪官方那帮人真是瞎了眼!这项目我之江接了!挂靠没问题!分成按老规矩,我只要平台管理费,大头归你们!前提是,方案得完善到能打动官方的程度!你们多久能出详细提案?”

“七十二小时。”沈知行斩钉截铁,目光看向苏惟夏。苏惟夏用力点头,眼中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七十二小时?你他妈疯了?”老周惊呼。

“做,还是不做?”沈知行语气平淡。

“…操!干了!”老周一咬牙,“我这边全力配合,需要什么资源开口!但说好了,七十二小时后,我要看到一份能直接上会PK的完整提案!”

“成交。”

挂了电话,沈知行看向苏惟夏:“壳有了。现在,是血肉和灵魂。七十二小时,地狱模式,敢不敢?”

“有什么不敢?”苏惟夏扬起下巴,将那块瓷片珍重地放进贴身的口袋,冰凉的触感紧贴着皮肤,时刻提醒着她破茧的决心。“开工!”

***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沈知行的公寓彻底变成了一个不眠不休的战场。

时间被切割成以分钟计算的碎片。睡眠成了奢侈品,被压缩到极致,往往是在工作台或沙发上趴着眯一二十分钟,就被闹钟或下一个任务节点惊醒。咖啡和浓茶成了维持生命的燃料,厨房里堆满了速食包装袋。

白板上,【西溪·寻迹】的框架下,枝蔓迅速生长丰满:

* **故事库构建:** 苏惟夏凭借对西溪多年的了解和活动执行积累的人脉,疯狂打电话、翻找旧资料,列出数十位潜在采访对象名单:老船工、做竹编的篾匠、唱船歌的老艺人、守着祖传酱菜铺的阿婆、湿地深处的老护林员…沈知行则利用他的纪录片资源和人脉,迅速筛选、锁定最具故事性和代表性的核心人物。

* **小程序逻辑与UI原型:** 沈知行一位做游戏设计的朋友被连夜“抓壮丁”,通过视频会议加入战斗。苏惟夏清晰阐述用户路径和互动逻辑,沈知行提供视觉风格建议和湿地生态素材,朋友则凭借高超的专业素养,在二十四小时内肝出了低保真交互原型和核心界面风格稿。

* **AR互动设计:** 结合湿地珍稀动植物和生态保护点,设计了几套寓教于乐的轻量级AR互动方案,技术实现难度被反复推敲确认可行。

* **“故事驿站”落地规划:** 苏惟夏与名单上的老店和手艺人初步沟通意向,筛选出三家意愿强烈、位置合适、故事丰厚的作为首批试点。沈知行则根据店铺实际情况,手绘了简单的氛围改造和体验流程草图。

* **商业模式与预算:** 两人头碰头,在堆积如山的草稿纸和打开的十几个Excel表格间反复测算。用户付费点(故事线索包、AR道具)、驿站消费分成、品牌赞助植入、后期内容付费可能性…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确保项目可持续。沈知行更是动用了自己的行业信誉,初步谈妥了几家可能对文化内容感兴趣的小众品牌作为潜在赞助备选。

* **提案包装:** 这是沈知行的绝对领域。他亲自操刀PPT框架,将冰冷的逻辑、数据和创意,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叙事。每一页都力求简洁、有力、直击人心。苏惟夏则负责填充精准的内容和提炼打动人的“金句”。

高强度、高压力的协同工作,将两人的潜能压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了解对方。

苏惟夏见识到了沈知行在专业领域恐怖的高效、精准和近乎冷酷的决断力。他能瞬间抓住问题的核心,剔除冗余,在纷繁复杂的可能性中迅速锁定最优路径。他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他的“强迫症”在细节把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一个色值的不统一,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稳定、可靠,在混乱中开辟秩序。

沈知行则看到了苏惟夏被压抑已久的才华和韧性。她对西溪文化的理解深入肌理,对用户心理的把握精准而敏锐。她的思维在高压下反而迸发出惊人的火花,常常能提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创意。更让他动容的是她的韧性——明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脸色苍白,眼底布满血丝,却像一根绷到极限却绝不折断的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旺盛的斗志。她偶尔流露出的脆弱和疲惫,只会让他心底那份保护欲和并肩作战的决心更加坚定。

碰撞在所难免。

“这个老船工的故事切入点不行!”沈知行指着白板上一个名字,语气不容置疑,“‘坚守传统’太泛泛,不够打动人。必须挖掘他个人与这条河、这条船更独特、更私密的情感连接,比如…他在这条船上失去的某个重要的人,或者得到的救赎。”

“可时间太紧了!我们怎么去挖这么深?”苏惟夏揉着太阳穴,声音带着疲惫的焦躁。

“那就换人!”沈知行斩钉截铁,“宁缺毋滥!一个能让人记住的故事,抵得上十个平庸的!这是我们提案的核心竞争力!”

“线下体验环节的成本还是太高!”苏惟夏指着预算表上一项,“尤其是那个微型展馆的改造,超出我们承受范围了!”

“那就砍掉!”沈知行毫不犹豫,“聚焦茶摊和定胜糕阿婆!把有限的资源砸在刀刃上,把这两点体验做到极致!极致才有传播力!”

每一次争执都如同淬火。沈知行的理性甚至冷酷,像一把锤子,不断敲掉苏惟夏方案中不够坚实的部分;而苏惟夏的坚持和对落地的执着,则像冷却剂,防止沈知行过于理想化的构想脱离实际。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方案被一遍遍打磨,去芜存菁,逐渐显露出锋芒毕露的雏形。

夜深人静时,公寓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两人各自占据工作台和沙发一角,沉浸在各自的任务中。偶尔目光交汇,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便能读懂对方的疲惫和坚持。沈知行会默默起身,去厨房冲两杯特浓咖啡;苏惟夏则会在他揉捏酸痛的脖颈时,不动声色地递过去一瓶缓解肌肉酸痛的喷雾。

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在高压和并肩作战中悄然滋生。疲惫的身体里,涌动着共同追逐目标的亢奋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知道有人与你同在深渊,并且绝不放弃。

***

距离七十二小时大限还剩最后十二小时。

提案的主体内容、PPT框架、核心故事脚本、技术实现路径、预算模型已基本成型,进入了最后的打磨、串联和润色阶段。也是最熬人心血的阶段。

苏惟夏趴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正逐字逐句地精修提案的“核心价值阐述”部分。这是直面西溪官方评审的第一枪,必须字字珠玑,直击痛点。她的眼皮沉重得如同灌铅,脑袋昏昏沉沉,手指在键盘上机械地敲击着,效率极低。

沈知行坐在工作台前,正在做PPT最后的视觉统一调整和动画逻辑设置。他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连续的高强度用眼让镜片后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太阳穴突突直跳。

寂静中,苏惟夏放在茶几上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发出嗡嗡的震动。屏幕上跳动着“妈妈”两个字。

苏惟夏身体一僵,看着那个名字,眼中瞬间充满了挣扎和疲惫。她已经好几天没和母亲联系了,上次还是沈知行帮她接的电话。现在这个关键时刻…

“接吧。”沈知行头也没抬,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别让她担心。就说你在赶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快结束了,一切都好。”

他的声音像定心丸。苏惟夏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走到阳台,关上了玻璃门。

沈知行听着阳台隐约传来的、苏惟夏尽量放轻松却难掩疲惫的声音:“妈…嗯,我没事…在忙一个大项目呢,特别重要…快弄完了…嗯嗯,知道啦,会注意身体的…相亲?哎呀妈,现在真没空想这个…等项目结束了再说好不好?…”

听着她努力安抚母亲的声音,沈知行敲击键盘的手指慢了下来。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那张《雨夜之光》的照片上。照片里那个孤独倔强的身影,和此刻阳台上那个强打精神宽慰家人的背影,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一种强烈的、混杂着心疼和某种更深沉情绪的东西,在他胸腔里涌动。他拿起手机,点开母亲的微信对话框。里面是十几条未读的语音和几张女孩的照片。他直接滑到最下面,编辑了一条文字消息:

【妈,最近在忙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生死攸关。相亲的事,等我忙完这阵子,会认真考虑。别再发照片了。】

发送。然后,他将手机调成静音,反扣在桌面上。世界清静了。

他重新戴上眼镜,目光恢复锐利,继续投入到PPT的修改中。

苏惟夏打完电话回来,眼眶有些泛红,但眼神明显轻松了一些。“搞定了?”沈知行问。

“嗯。”苏惟夏点点头,坐回原位,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文稿的修改。这一次,她的精神似乎集中了一些。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窗外的天色从浓黑变成深蓝,又渐渐透出灰白。杭城在晨曦中苏醒,而公寓里的两人,依旧在战斗。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斜斜地照射在沈知行按下“保存”键的手指上时,时间定格在第七十二小时的最后一分钟。

一份名为【西溪·寻迹——在地记忆的碎片与温度】的完整提案文件,以及一份与之匹配的、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演示PPT,安静地躺在沈知行的电脑桌面上。

沈知行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肺里积攒了七十二小时的疲惫和压力全部吐出。他摘下眼镜,闭上布满血丝的眼睛,手指用力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苏惟夏则直接瘫倒在沙发里,连动一根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有极度的疲惫和一种近乎虚脱的平静。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贴身口袋,那块冰凉的瓷片还在。

两人都没有说话。公寓里只剩下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和彼此粗重的呼吸。

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不知道。

他们只是用七十二小时的不眠不休,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将那个从屈辱和破碎中诞生的、名为“我敢”的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添柴加薪,最终锻造成了一把锋利的、闪烁着寒光的剑。

现在,这把剑已经铸成。下一步,就是将它投入必将到来的、更加凶险的风暴中心,去劈开一条生路,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去夺回被践踏的尊严。

沈知行重新戴上眼镜,看向瘫在沙发上的苏惟夏,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沉稳:“发邮件给老周。然后,”他顿了顿,“抓紧时间,睡两个小时。风暴,才刚刚开始。”

苏惟夏缓缓地转过头,迎上他的目光。两个疲惫到极点的人,在晨光中对视着,彼此的眼中都映照着对方布满血丝却依然明亮的眼睛,以及那份共同经历了地狱熔炼后的、无需言说的信任和坚定。

风暴前夜,万籁俱寂。但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