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著名作家“小姓邝”编写的《大燕承祖皇帝叶浩晨》,小说主人公是叶浩晨叶逸晨,喜欢看历史古代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大燕承祖皇帝叶浩晨小说已经写了112430字。
大燕承祖皇帝叶浩晨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议政殿的金砖被晨光镀上一层冷辉,殿角的铜鹤香炉里,龙涎香正丝丝缕缕地漫上来,缠绕着梁柱间悬着的鎏金匾额。浩晨垂手立在逸晨身后,玄色的议政大夫朝服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只是那双眼睛里藏着的锐气,与这肃穆得近乎凝滞的朝堂格格不入。
他是头一回随逸晨上殿。献盐之功虽大,但以王子身份领议政大夫衔,终究是破例。殿中百官的目光时不时扫过来,有探究,有轻视,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戒备——毕竟,谁都记得几日前提及北疆防务时,这位雍王子掷地有声的那句“皇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陛下驾到——”
随着内侍尖细的唱喏,开泰帝龙袍曳地,缓步走上丹陛。百官齐刷刷跪倒,山呼万岁的声浪撞在殿壁上,又层层叠叠地荡回来,震得人耳膜发沉。浩晨跟着俯身,额头几乎触到冰凉的金砖,鼻尖萦绕着一丝尘埃与香灰混合的味道。
礼毕,众臣起身,早朝议事开始。先是户部奏报春耕粮款,再是工部禀明黄河堤岸修缮进度,一切都按部就班,如同殿外那只精准报时的铜壶滴漏。
直到一位身着青袍、手持笏板的老臣越众而出,打破了这份平静。
“臣,御史大夫刘秉,有本启奏。”刘秉须发皆白,声音却中气十足,目光直直射向站在列尾的浩晨,“陛下,近日朝野皆传,雍王子殿下曾言‘皇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此等言论,实为不妥!”
他顿了顿,笏板在手中重重一顿:“我朝与匈奴已休战十载,虽偶有摩擦,却无大战。边境互市方兴,百姓稍得安宁。雍王子此言,字字如刀,恐激化矛盾,坏我朝与匈奴和平大局!更有甚者,‘君王死社稷’一句,置陛下于何地?置江山稳固于何地?此乃好大喜功,轻言战事,望陛下严惩!”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寂静。不少文官暗暗点头,看向浩晨的眼神多了几分指责。是啊,安稳日子没过几天,何必去招惹匈奴这头猛虎?
逸晨眉头微蹙,正要开口,身后的浩晨却已抬步上前,朗声道:“陛下,儿臣有话要说!”
开泰帝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眸光深邃:“讲。”
浩晨转过身,直面刘秉,也直面着满朝文武。他没有看那些或质疑或嘲讽的脸,声音清亮如钟:“刘御史言我破坏和平,敢问这和平,是用什么换来的?”
他向前一步,玄色朝服在晨光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是用北疆百姓每年被掠走的牛羊换来的?是用边镇孩童被掳为奴隶换来的?还是用那些被匈奴铁骑踏碎的家园、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换来的?”
刘秉脸色一沉:“雍王子此言差矣!小股摩擦在所难免,若因此动干戈,只会让更多百姓流离失所!”
“流离失所?”浩晨猛地提高了声音,眼中似有火焰跳动,“难道他们现在就安居乐业吗?!”
“儿臣在民间曾闻,北疆有民谣:‘秋风起,胡马嘶,男丁掳,女丁啼,良田万顷成焦土,白骨堆里觅亲尸’!刘御史身居京城,或许从未见过冬日里冻毙在城根下的流民,从未听过被掳走女子的哭嚎!可他们也是大启的百姓,是陛下的子民!凭什么他们就要年复一年地承受‘打秋风’,而我们在这金銮殿里,却能心安理得地谈论‘和平’?!”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面有不虞的文官,字字诛心:“你们说我轻言战事,可你们呢?遇到匈奴索要岁贡,你们跪;遇到他们扣我商队,你们跪;遇到他们蚕食我疆土,你们还是跪!跪久了,是不是就忘了怎么站起来了?!”
“你——”刘秉气得浑身发抖,“竖子狂妄!我等是为江山社稷计,为黎民百姓计!”
“为黎民百姓计?”浩晨冷笑,“为臣者,当为陛下牧民,当为苍生立命!不是遇到豺狼就缩起脖子,不是看着百姓受难却只知粉饰太平!”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变得沉雄,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儿臣不敢言大话,只知古之圣贤,皆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很多朝臣听到这句,都被这句话深深震撼了,这太平,不是苟且偷安的太平,是让北疆百姓能睡个安稳觉的太平,是让大燕的孩童不必再怕胡马嘶鸣的太平!”
“若一味求和就能换来太平,那历史上的长城为何而筑?边关的将士为何而战?”他直视着开泰帝,目光坦荡,“儿臣愚钝,只知‘守国门’是皇子本分,‘死社稷’是君王担当!不纳贡,是不伤百姓骨髓;不和亲,是不辱宗室尊严;不割地,是不失祖宗基业!若这也算错,儿臣甘愿领罚!”
一番话掷地有声,震得殿中落针可闻。连那些原本想附和刘秉的大臣,此刻也噤若寒蝉。浩晨胸膛微微起伏,立于殿中,如同一株迎着风雪的青松,带着一股不容错辨的锐气。
开泰帝始终没有说话,只是那双看透了朝堂风雨的眼睛,落在浩晨身上,久久没有移开。香炉里的烟还在袅袅上升,只是不知何时,那股沉郁的香气里,似乎多了一丝少年人独有的、滚烫的锋芒。如果朕有这样的勇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