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已完结小说《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最新章节

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天涯沦落人001

字数:383938字

2025-08-09 19:26:20 连载

简介

强烈推荐一本好看的历史古代小说——《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本书以无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天涯沦落人001”的文笔流畅,让人沉浸其中。目前小说已更新383938字,千万不要错过!

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暮霭中明明灭灭,嬴政的目光如深潭般沉静,落在天幕新展开的淮河战场。三日前西域胡泽战死的血色尚未褪尽,此刻光幕上已浮现出1695年的淮水两岸:“当南疆战火正酣,南明为牵制清军,决定从淮河一线主动出击。议政院以‘围魏救赵’为名,调十万精兵北渡淮河,试图直插清军腹地,缓解西域压力。然清军早有防备,一场诱敌深入的陷阱,正在淮北平原悄然铺开。”

“兵分则弱,此乃大忌!”李斯拄着拐杖,指着画面里南明军队兵分三路的进军路线,花白胡须因痛心而颤抖,“秦灭六国,向来集中兵力,如王翦六十万大军专击楚国。这南明在西域损兵折将之际,竟再分十万兵力北伐,简直是自取灭亡!”

嬴政指尖轻叩玉案,目光扫过画面里清军在宿州设下的口袋阵——骑兵隐蔽在芦苇荡,步兵据守坚城,只留一条通往徐州的“生路”。当看到南明先锋官意气风发地率军踏入伏击圈时,始皇帝冷哼:“秦律有云,‘行军不察地形者,斩’。这南明将领连基本的斥候探查都做不到,不输才怪。”

天幕的解说声带着金戈相击的铿锵:“1695年秋,南明军队突破淮河防线后长驱直入,连克数座空城。清军佯装溃败,沿途丢弃粮草军械,引诱南明军深入。待南明军进至徐州外围的九里山,清军突然合围,三万骑兵截断退路,五万步兵猛攻中军,南明军顿时大乱。”

刘彻在未央宫猛地站起,玄色龙袍扫过案几,铜爵摔在地上溅起酒痕:“蠢货!”他指着画面里南明士兵争抢清军丢弃的粮草,阵型大乱的场景,气得声音发颤,“当年李广利征大宛,虽远却军纪严明;霍去病击匈奴,千里奔袭却阵脚不乱。这南明军队见利忘形,与乌合之众何异!”

卫青持剑上前,铠甲上的寒光映着殿内烛火:“陛下息怒。清军此计虽毒,却也暴露了南明的致命伤——议政院遥制兵权,将领临阵不敢自专。当年我朝设大司马,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权,方能百战百胜。”

“君命不受?”刘彻指着画面里南明统帅派人回南京请示突围路线的场景,“等他请示完,士兵骨头都凉透了!当年朕授卫青节钺,许其‘斩将夺旗,不必请命’,这才成就漠北奇功。南明用商人议政,哪懂军旅之事!”

两仪殿内檀香氤氲,李世民凝视着天幕上九里山激战的画面——南明军被围三日,粮草断绝,士兵杀马为食,仍在拼死突围。他对长孙无忌道:“这南明士兵倒是悍勇,可惜将帅无能。”

长孙无忌点头:“陛下所言极是。清军主将图海深谙兵法,先弃粮示弱,再断水困敌,最后骑兵冲阵,步步紧逼。当年窦建德败于虎牢关,也是中了此计。”

“然南明军有一点难得。”李世民指着画面里士兵背靠背组成方阵,用火枪齐射清军骑兵的场景,“火器精良,尚能支撑。若能有一员猛将斩将夺旗,或可杀出重围。”

宣和殿的画案上摊着《孙子兵法》,赵佶的手指点在“兵者诡道也”的字句上。天幕里,南明统帅在突围中中箭身亡,军队瞬间溃散,清军骑兵在后面追杀,淮水为之染红,画面标注“此战南明损失七万余人,仅三万残兵逃回淮河以南”。

“哀哉!”道君皇帝合上兵书,看着画面里浮尸满江的淮河,声音发颤,“当年我朝靖康之变,也是中了金人的诱敌之计。这南明不长记性,重蹈覆辙啊。”

蔡京在旁躬身:“陛下圣明。南明经此一败,淮河防线动摇,再无力北伐。清廷则可专心消化西域,此消彼长,天下大势已定。”

赵佶却盯着画面里南明残兵渡淮河时,百姓在南岸抛送干粮的场景:“民心未失,尚有可为。只是这议政院若不改弦更张,终将葬送江南。”

乾清宫的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崇祯帝看着画面里南明士兵倒在血泊中的场景,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朕当年松锦之战,也是中了皇太极的诱敌之计,洪承畴十万大军尽没……”他突然哽咽,“历史何其相似!为何总是记吃不记打!”

王承恩递上热茶:“陛下,南明议政院已下罪己诏,罢免了主战的商人代表,或可吸取教训。”

“罪己诏?”崇祯猛地推开茶盏,茶水溅湿龙袍,“当年朕下了六次罪己诏,有用吗?空谈误国!若不斩几个误军之臣,难平民愤,难振军心!”

养心殿的西洋钟敲了五下,康熙看着天幕上清军打扫战场的画面,案上摊着图海的捷报。他对索额图道:“南明经此一败,十年内再无力北顾。传旨,淮河前线裁军五万,主力调往西域,加紧屯田。”

索额图躬身:“陛下圣明。只是南明虽败,江南富庶,若让其喘息,恐再生变数。”

“变数?”康熙指着画面里南明在东南亚开采的银矿、藏地的寺庙,“他们忙着消化那些新占之地,自顾不暇。当年元灭宋,也是先定西域,再图江南。我们有的是时间。”

天幕的画面一转,解说声变得平缓:“1695年淮北大败后,南明与清廷都已疲惫不堪。双方默契地停止了大规模战事,进入长达十余年的修整期。清廷专注于整合青海与西域,设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推广屯垦,迁徙蒙古牧民充实边疆;南明则致力于稳固东南亚与藏地,在曼谷设南洋总督,在拉萨设驻藏大臣,通过贸易与宗教拉拢当地势力。”

“知止而后有定,清廷此举明智。”李斯看着画面里清军在乌鲁木齐开垦的农田,连连点头,“秦并六国后,先修驰道、统一度量衡,再北伐匈奴,就是先消化再进取。这清廷若能稳住西域,便是得了天下的右臂。”

嬴政目光落在画面里南明在马尼拉开设的造船厂,工人正建造新式夹板船:“南明弃北向南,也算扬长避短。只是偏安一隅,终非长久之计。秦若只守关中,哪有天下一统?”

刘彻在未央宫看着画面里清廷与蒙古王公在呼和浩特会盟的场景,眉头微皱:“以蒙古制西域,以西域制南明,清廷这步棋走得妙。当年朕联乌孙制匈奴,也是这个道理。”

卫青附和:“陛下所言极是。南明在东南亚虽得财富,却远离中原核心;清廷整合漠北与西域,对江南形成半包围之势,此消彼长,南明危矣。”

“然财富可买强军。”刘彻指着画面里南明用南洋木材打造的火炮,“这西洋火器日新月异,若南明能专心研制,未必没有翻盘之机。”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天幕上双方各自发展的场景——清廷在伊犁开矿铸币,南明在西贡种植橡胶;清廷派学子赴漠北学习蒙古语,南明派官员入藏研习佛经。他笑叹:“这倒像当年的南北朝,北强于武,南长于文。”

长孙无忌道:“陛下,北朝整合游牧与农耕,南朝融合中原与南洋,谁能先完成内部整合,谁就能赢得天下。”

“然也。”李世民指着画面里南明商人与西洋人在巴达维亚签订贸易协定,“只是南明引狼入室,西洋人恐会反噬。当年朕虽与突厥互市,却始终保持警惕,未曾让其深入腹地。”

宣和殿内,赵佶看着画面里东南亚的稻田与藏地的寺庙交相辉映,感叹道:“江南文风与南洋风情相融,倒也自成一派。只是少了中原的雄浑,终究难成正统。”

蔡京在旁道:“陛下,正统在德不在地。南明若能仁政施于南洋,佛法安于藏地,未必不能赢得天命。”

赵佶摇头:“可他用《头颅令》夺南洋,用刀剑入藏地,何来仁德?纵有财富,也难掩血腥。”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画面里南明在藏地修建的关帝庙与清真寺比邻而居,突然露出一丝笑意:“总算做对了一件事。宗教和睦,方能长治久安。”他指着画面里南洋的孔庙与天主教堂共存的场景,“朕当年若能容下西学,或许……”

王承恩轻声道:“陛下,南明此举也是无奈。疆域太杂,只能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崇祯点头,“这比一味杀戮强。只是淮河之败的伤口,怕是难愈合了。”

养心殿内,康熙看着天幕上1700年的天下地图——清廷的疆域从漠北延伸至西域,南明的势力从江南拓展至南洋,双方以淮河秦岭为界,泾渭分明。他对索额图道:“这修整期,是在比谁的根基更稳。传旨,令各省编户齐民,清查田亩,务必夯实根基。”

索额图道:“陛下,南明在南洋的贸易年收入已达千万两,恐会用来强军。”

“不怕。”康熙指着画面里清廷在漠北训练的火器营,“我们有骑兵,有矿场,更有天下百姓盼着统一。他们偏安一隅,终究是镜花水月。”

天幕的画面渐渐慢下来,解说声带着历史的厚重:“十余年间,双方都在默默积蓄力量。清廷的马队在西域的草原上奔驰,南明的商船在南洋的浪涛中穿梭;清廷的学子在国子监研习程朱理学,南明的官员在议政院争论税法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比战场上的厮杀更能决定未来。”

嬴政看着天幕消失的方向,缓缓道:“秦以法治天下,终成一统。无论是清廷的铁血整合,还是南明的商贸融合,终究要归于法度。失法者,纵强必弱。”

刘彻在未央宫的地图前踱步,望着西域的方向:“汉以武拓疆,以文安邦。这清廷有武无文,南明有文无武,皆非长久之道。”

李世民收起棋盘,指尖的温度尚未散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南北双方,谁能得民心,谁能顺时势,谁就能笑到最后。这修整期,就是民心向背的试金石。”

赵佶重新拿起画笔,在宣和殿的素绢上描绘着淮河两岸的风光,低声道:“烽火暂息,百姓得安,便是最好。只是这和平之下的暗流,更让人忧心。”

崇祯帝在乾清宫点燃一炷香,烟气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淮河上的舟楫往来,不再是兵戈,而是商旅。“若能就此相安,也算是百姓之福。”

康熙在养心殿的烛火下写下“静候时机”四字,笔锋凌厉如刀。

当最后一缕天光隐去,各朝宫殿的灯火都透着深沉的算计。帝王们知道,这短暂的和平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当双方的整合完成,决战终将到来。而那决定天下命运的战场,或许不在淮河,不在西域,而在看不见的民心与制度之间。

欲知南北双方的整合将走向何方,且听下回分解。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