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宫斗宅斗类型的小说,那么《清宫卷王不想宫斗》绝对值得一读。小说中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角色以及深入人心的故事,都会让你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总字数已达105053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清宫卷王不想宫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康熙十九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些。长春宫后院,积雪尚未完全消融,那两个扩建的暖棚却已撤下了部分厚重的保温草帘,任由暖阳透入。棚内,经过一冬试种的各色菜蔬长势喜人,尤其是那几畦耐寒的菠菜与小油菜,已然可以采收。青蕊甚至尝试在棚内一角,用木箱培育了几株番茄苗——这是她费了些心思,才从某位与传教士有往来的官员家眷处,“偶然”换得的稀罕种子,只说是“西洋观赏朱果”。
与此同时,那本《农桑辑要》的编纂也已接近尾声。青蕊摒弃了传统农书冗长的理论阐述,通篇以实操为主,图文并茂。她将其分为“肥田篇”、“时令篇”、“巧技篇”(包含轮作、间作、以及简易暖棚搭建法)、“备荒篇”(重点介绍了番薯的种植与储存)等几个部分,语言力求通俗,甚至考虑到了识字不多的庄头也能依图索骥。
书稿完成后,她并未急于呈送康熙,而是先请了内务府几位精通农事的老庄稼把式前来“指正”。这些老把式起初对一位深宫嫔妃编纂农书不以为然,但仔细翻阅后,却纷纷变了脸色。书中所述之法,虽不乏新奇之处,但句句落在实处,许多是他们多年经验摸索才得知的诀窍,竟被这位娘娘条理清晰地总结了出来,更有一些他们未曾想过、或想了却未能完善的改进之道,如不同堆肥材料的配比、暖棚的角度与防风细节等。
“娘娘……此书若推行下去,实乃庄户人之福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太监激动得声音发颤。
青蕊谦和地笑了笑:“本宫不过是拾人牙慧,将前人经验与民间智慧略作整理罢了。还需各位老师傅多多勘误,务求稳妥,方可不敢误了农时。”
经此一事,《瑞嫔娘娘编纂实用农书》的消息,伴随着老把式们的由衷赞叹,很快在前朝内务府及相关的皇庄系统中传开,为这本书的后续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口碑基础。
而年前小年宴上青蕊提及的“燃煤陶器”之事,也有了后续。康熙果然命人造办处依着那模糊的古籍记载,尝试烧制了几种不同结构的陶制煤炉。最初的样品自然问题多多,或通风不畅,或极易破碎,或燃效低下。青蕊通过梁九功,以“好奇进展”为名,偶尔会询问几句,却从不直接指点,只在自己宫中,依据系统知识,悄悄画着更合理的、带有内部隔板(提高热效率)和可调节风门(控制燃烧)的改良草图,并将这些思路,以“偶然想到”、“或许可以试试”的闲聊方式,透露给常来长春宫、对此事也表现出兴趣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如今来长春宫,除了继续他的“格物”探究,更多了几分参与实务的兴致。他拿着青蕊那些看似随意勾勒的草图,会跑去造办处与工匠讨论,小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专注与执着。工匠们见四阿哥如此上心,又有瑞嫔娘娘若有若无的“灵感”提示,研发的劲头更足,那煤炉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改进中,竟也渐渐有了些眉目。
这一日,春光明媚,胤禛兴冲冲地来到长春宫,身后跟着的小太监捧着一个用布罩着的物事。
“瑞嫔娘娘!”胤禛行礼后,难得地露出一丝属于孩童的雀跃,“造办处新制的煤炉,比之前的好了许多!儿臣……儿臣特意搬来一个,请娘娘瞧瞧。”
青蕊含笑点头,示意小太监将东西放在院中石桌上。揭开布罩,是一个造型古朴、比常见炭盆略高、腹部微鼓的陶炉。炉身开了几个观察孔,顶部有活动的盖板,最特别的是炉子下方,有一个可推拉的小铁片作为风门。
“试过了吗?效果如何?”青蕊问道。
“试过了!”胤禛眼睛发亮,“放入同样多的煤块,比旧式炭盆耐烧,烟气也小了些,尤其是调节这个风门,火势可控!只是……这陶胎还是不够结实,用久了恐有裂纹。”
青蕊仔细看了看,这炉子虽远未达到她心中高效蜂窝煤炉的标准,但在这个时代,已是了不起的进步。她赞许道:“四阿哥和工匠们辛苦了。能想到增加风门控制火势,已是极大的改进。至于陶胎易裂……或许可以尝试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细沙或熟料(她用了烧制瓷器的一种原料名),或者,将来工艺纯熟了,改用铸铁打造,更为耐用。”
她没有直接给出最佳配方或工艺,只是提供了几个可行的探索方向。
胤禛认真记下,又道:“皇阿玛前日问起此事,儿臣据实回禀了。皇阿玛说……此物若真能推广,于民生有大益。”
青蕊心中微动。康熙的关注,意味着这项技术有了更上层推进的可能。
就在这日常的耕耘与潜移默化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随着西洋传教士徐日昇的再次入宫而到来。
徐日昇此次前来,是为钦天监进献新修订的历书,并带来了一些西洋的新奇物件,其中便包括几支做工精巧的燧发手枪。他在乾清宫向康熙展示时,极力说明此枪相较于清军目前普遍使用的火绳枪,不受天气影响,射速更快,哑火率更低。
康熙对火器素来重视,亲自试射了几发,果然感觉便捷。然而,当他问及能否仿制时,徐日昇却面露难色,言说其中关键部件“燧石击发机构”与“弹簧”制作工艺复杂,需特定钢材与技艺,目前大清工匠恐难胜任,且造价高昂。
此事本与深居后宫的青蕊无关。然而,消息灵通的乌雅庶妃(她已于年前因诞下皇子胤祚而晋为德嫔,与青蕊平级,仍居永和宫)却在一次来长春宫闲坐时,似无意间提起了此事。
“……听说那西洋枪倒是巧妙,可惜咱们仿造不来。”德嫔乌雅氏捧着青蕊新沏的茉莉花茶,语气带着几分惋惜,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青蕊,“皇上为此,似乎有些遗憾呢。”
青蕊端着茶杯的手稳稳当当,面上依旧是那副温婉笑容:“西洋巧技,确有独到之处。不过咱们大清的能工巧匠亦不在少数,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攻克。”她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乌雅氏这是在试探,看她这个以“巧思”闻名的瑞嫔,是否对火器也有“兴趣”。
送走乌雅氏,青蕊沉吟良久。燧发枪的技术,系统商城中自然有,而且有更优化的方案。但火器不同于农具纺织,敏感程度极高,贸然插手,风险巨大。然而,这又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能极大提升国力的领域。
她不能直接献策,但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
几日后,四阿哥胤禛来长春宫时,青蕊并未像往常一样与他讨论农事或格物实验,而是拿出了一本她让德顺从宫外寻来的、前朝出版的《军器图说》刻本,其中有一些关于传统火铳的简单图解。
“四阿哥近日可还去演武场骑射?”青蕊状似随意地问道。
胤禛点头:“皇阿玛要求皇子们文武兼修,骑射不敢懈怠。”
青蕊翻开《军器图说》,指着一幅火绳枪的图样:“这火器威力虽大,但雨天便难施用,且装填繁琐。我听闻西洋人有种新式火枪,以燧石击火,便捷不少。”她顿了顿,看着胤禛,“我在想,这击发之理,或许与咱们平日用的火镰打火相似?只是如何将其做得更精巧、更可靠,其中涉及金铁冶炼、机括制作,怕是比农事工匠之技,又要难上许多了。”
她没有提任何具体技术,只是引导胤禛去思考燧发枪背后的原理和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并将之与已知的“火镰”类比,将高大上的西洋火器,拉低到“可理解”的范畴。
胤禛果然被吸引了,盯着那火绳枪的图样,又想起在演武场见过的鸟枪,小眉头蹙起,陷入了沉思。
青蕊知道,这颗关于“工业基础”与“精密制造”的种子,已经借着燧发枪的引子,悄然种在了未来皇帝的心中。这比直接拿出图纸,更为安全,也更具长远意义。
春深时节,康熙终于颁下明旨,将瑞嫔博尔济吉特氏主持编纂的《农桑辑要》刊印成册,颁发至内务府所属各皇庄、以及八旗各参领、佐领处,令其“参酌地方情形,择善试行”。同时,对在堆肥、暖棚等法推行中卓有成效的庄头予以嘉奖。
圣旨中虽未过多褒奖青蕊个人,但此书的官方推广,无疑是将她“重视实务、惠及民生”的形象,牢牢地树立了起来。她在宫中的地位,因此而更加稳固,甚至隐隐超脱了寻常妃嫔争宠的范畴。
与此同时,经过胤禛的转述和工匠们的努力,改良版的陶制煤炉终于达到了可用的标准,虽仍有缺陷,但已在少数皇庄及宫内部分杂役区域试用,反响不错。康熙对此表示满意,甚至私下对胤禛勉励了几句,认为他“肯用心于实务,颇好”。
站在长春宫殿前的石阶上,青蕊望着庭院中抽出新芽的树木,感受着拂面而来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春风。
农桑之本已播下,工匠之技在引导,工业之思已萌芽。她在康熙心中“有用”的砝码,正在不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