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安史之乱:保护姑姑杨玉环!》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悠然见北山”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是杨晓杨玉环,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200045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安史之乱:保护姑姑杨玉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大明宫,甘露殿。
李隆基那道催促哥舒翰出战的严旨,如同已经搭在强弓之上的利箭,随时可能离弦而出,射向潼关,也射向大唐本就摇摇欲坠的国运。
杨玉环心急如焚,晓儿字条上那“死无葬身之地”的泣血警告如同魔咒在她脑中回荡。她看着御案后脸色铁青、心意已决的皇帝,又瞥了一眼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事不关己的高力士,再想到兄长那志得意满却愚蠢至极的嘴脸,一股绝望的寒意几乎将她冻僵。
不行!绝不能就这样坐视不管!
可是,该如何劝?直接反驳陛下已经出口的旨意?那只会火上浇油,甚至引来猜忌。晓儿说的“奸计”,陛下根本听不进去!
急中生智,或许是因为连日来的惊吓和杨晓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模糊的念头突然划过杨玉环的脑海。陛下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前朝明君英主的故事……或许……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纤纤玉手轻轻抚上李隆基紧握的拳头,声音软糯,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怯怯和依恋:“陛下息怒,保重龙体要紧。哥舒老将军之事,陛下圣心独断,自有道理。只是……只是臣妾方才听着,忽然想起小时候听家里老儒讲过的一个前朝故事,心里有些害怕……”
“哦?什么故事?”李隆基正在气头上,本不欲理会,但感受到手背上传来的微凉滑腻的触感和爱妃那怯生生的语气,心头不由一软,烦躁稍减,随口问了一句。
高力士的眼皮微微动了一下。
杨玉环心中暗喜,面上却依旧是一副心有余悸的小女儿情态,她微微靠向李隆基,吐气如兰,那件“霓裳羽衣兜”内蕴的幽香也随之淡淡散发,若有似无地萦绕在李隆基鼻尖。
“臣妾……臣妾想起的是汉武帝时,大将军王恢奉命出击匈奴的故事……”杨玉环的声音轻轻柔柔,仿佛只是在闲聊趣闻,“那王恢也是急于求成,欲诱敌深入以求速胜,结果却中了匈奴埋伏,导致马邑之谋功败垂成,损兵折将……武帝震怒,最终……最终王恢虽贵为国戚,也难逃一死,下狱自裁了……”
她说到“下狱自裁”时,声音微微发颤,仿佛被那结局吓到了,下意识地抓紧了李隆基的手臂。
李隆基的眉头不经意地皱了一下。汉武帝、王恢、马邑之谋……这些历史典故他自然是熟悉的。王恢的下场确实凄惨。
杨玉环观察着皇帝的神色,继续小心翼翼地轻声说道:“臣妾一介女流,不懂军国大事,只是觉得……觉得哥舒老将军如今据守天险,或许就像……就像当年汉朝的李广、程不识他们守边一样,虽不出战,却能稳守国门,让匈奴……啊不,是让叛军无法寸进,这本身不就是大功一件吗?陛下乃圣明之君,远超汉武,自是更能明辨其中利害……”
她巧妙地将哥舒翰比作汉朝稳守的将领,而将急于求成的王恢暗指为……她不敢直说,但那担忧的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殿外杨国忠离开的方向。
李隆基沉默了。他并非昏聩到极点的君主,只是近期被一连串的噩耗和恐惧冲昏了头脑。此刻被爱妃用这种委婉的方式,以史为鉴,轻轻一点,那颗被怒火和焦虑充斥的大脑仿佛被注入了一丝清凉。
是啊……王恢求胜心切,反而招致大败身死。哥舒翰虽畏战不前,但潼关至今还在手中,叛军未能西进一步。若是强行催战,万一……万一哥舒翰也遭遇埋伏,或者指挥失当,那后果……
李隆基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潼关失守,叛军铁蹄直扑长安的可怕景象,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那比洛阳失守要可怕百倍!
高力士此刻适时地微微躬身,声音平和地开口,仿佛只是在补充知识:“娘娘博闻强记,老奴佩服。确如娘娘所言,稳守有时确比贸然出击更为稳妥。当年战国时,赵将李牧守代郡,亦是高垒深沟,拒不出战,终待时机成熟,一举破敌,成就赫赫威名。”
高力士这话,看似赞同杨玉环,实则是在暗中加码,并且巧妙地将“畏战”转换成了“伺机破敌”的积极策略,给了皇帝一个更好的台阶下。
李隆基的目光在高力士和杨玉环脸上来回扫视,心中的天平开始剧烈摇摆。一边是急于证明自己、渴望速胜的杨国忠和可能存在的“养寇自重”的疑虑;另一边是爱妃“以史为鉴”的柔声提醒和高力士隐含的“稳妥”建议。
一边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另一边是稳扎稳打的固守。
若是年轻时的李隆基,或许会选择豪赌。但如今的他,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锐气,内心深处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现有的安稳和权力。失败的代价,他承受不起!
良久,李隆基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他反手拍了拍杨玉环的手背,语气缓和了许多,甚至带着一丝疲惫后的欣慰:“爱妃有心了,竟还记得这些前朝故事,以古鉴今,甚好……甚好。”
他沉吟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高力士。”
“老奴在。”
“传朕旨意:哥舒翰年迈体衰,恐难当潼关守御之重任,致战事迁延,朕心甚忧。着即卸其潼关兵马大元帅之职,即刻回京休养。潼关军务,暂由御史中丞、监军边令诚……代为执掌,务必谨守关隘,无朕旨意,绝不可擅自出战!待郭子仪、李光弼等部勤王大军抵达,再议进取之策!”
这道旨意,如同一个急转弯,让原本射向潼关的利箭硬生生偏转了方向!
虽然没有完全采纳杨晓“固守待援”的建议(依旧留下了边令诚这个祸根),但至少撤掉了哥舒翰,避免了立刻被逼出战的命运!暂时保住了潼关不破的希望!
杨玉环闻言,高悬的心终于落回实处,后背竟已惊出一身冷汗。她成功了!她真的用晓儿暗示的方法,劝住了陛下!
她强压激动,柔顺地低下头:“陛下圣明!”
高力士躬身领旨,面色平静无波,仿佛这旨意早在他预料之中。只是转身离去传旨时,他那深邃的目光再次极快地、难以察觉地扫过杨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