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男子仍昏迷未醒,李佳怡坚持用小勺喂他极稀的米汤——实验室里,米浆的分子密度、碳水化合物转化率实时显现在虚拟光屏上,她严格控制每次投喂量不超过5毫升,确保液体能顺着食道缓慢滑入,避开呛咳风险。楚姨在一旁念叨“光喝米汤哪行,得补盐分”,她便调出电解质平衡模拟系统,按钠钾1:3的黄金比例调配温盐水,与米汤每两小时交替投喂,光屏上的“体液渗透压曲线”始终稳定在安全值内。

第一天,因要照看病人无法出海,李佳怡坐在屋檐下补渔网。破损的网眼在实验室的“结构应力模型”中高亮闪烁,每个节点的承重力、网线的张力系数实时计算,梭子在“微米级轨迹规划”指引下穿梭,她甚至能通过“材料疲劳度模拟”预判哪些旧网绳需要提前加固。补好的渔网,新旧网眼的孔径误差不超过0.2毫米,结节强度比原网提升30%,旁人补一个破洞的功夫,她已补完半张网,老织女们摸着均匀光滑的网眼,只叹“这手艺跟用尺子量过似的”。李佳怡望着光屏上“操作精度99.7%”的数值,心中暗喜——意识实验室的调用已愈发纯熟,几乎能与现实动作无缝衔接。

第二天,男子脸色渐缓,唇间干裂减轻,实验室监测到他的基础代谢率回升了12%。李佳怡紧绷的神经稍松,开始帮楚姨操持三餐,免得她总抱怨“伺候个活死人”。走进厨房,她的科研热情突然被点燃:锅碗瓢盆成了“反应容器”,油盐酱醋化作“催化剂”,而给病人准备的餐食,更是成了她的“精准营养实验”。她启动实验室的“氮平衡计算器”,针对男子肌肉流失风险,将小米、南瓜打成纳米级糊状物,通过“淀粉糊化度模拟”控制温度在68℃,让碳水化合物更易吸收;又加入10毫升稀释的蛋清液,实验室显示“蛋白质吸收率可达82%”,比单纯米汤提升了近一倍。喂完病人,她才转身做全家的饭菜,只是指尖仍残留着调控虚拟旋钮的触感。

第三天,楚姨提议出海:“病人稳了,让榆柜盯着,咱们去打鱼。”李佳怡的渔网在实验室“流体动力学模拟”加持下,能精准避开洋流紊乱区,网眼大小按当日渔汛的鱼群体型实时微调——捕获的鱼不仅数量多,且每条都在最佳鲜活度区间。楚姨去市场卖,价格总能高出一截。回来分账时,她却算起了细账:“船是我的,网是我置的,油钱贵……”最后分给李佳怡的,只剩零头。这天给病人的餐食,李佳怡换成了“复合果蔬泥”:实验室分析出他体内维生素C储备偏低,便将苹果、菠菜用“低温破壁技术”处理(模拟45℃环境,避免营养流失),光屏上的“维生素活性保留率”显示91%,再按1:2的比例混入稀释的蜂蜜,补充果糖同时刺激肠道蠕动。

第四天,李佳怡处理的鱼获和补的渔网成了抢手货——鱼贩子盯着她“精准去骨”的鱼片(实验室“骨骼定位系统”误差≤0.5毫米),船老大捧着她补的“抗风浪网”排队。楚姨见状,开始自作主张接单,价格抬得极高,却只给李佳怡点“辛苦费”:“姑娘家要钱没用,姨替你存着当嫁妆。”她眼神闪烁,精明得像算准了潮时的老渔民。这天给病人的是“菌菇蛋白粥”:李佳怡选中富含氨基酸的香菇、平菇,用实验室“酶解模拟系统”计算出最佳炖煮时间(18分钟,此时氨基酸溶出率最高),再混入提前熬好的小米粥,光屏上的“蛋白质互补指数”显示85,比单一食材更易被吸收。喂完后,她发现病人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实验室的“生命体征曲线”出现了一丝活跃的波动。

第五天,楚姨盯着李佳怡的“神奇厨艺”不放,追着问煎鱼火候、炖肉秘方,李佳怡只含糊说“凭感觉”。楚姨眼底掠过不甘,心里的贪婪种子疯长——她认定这是能生钱的“秘方”,得攥在自己手里。这天给病人的餐食升级为“深海鱼糜羹”:李佳怡选了富含Omega-3的鲅鱼,实验室“脂质氧化抑制剂”模拟出最佳处理方式(先冷藏2小时,再用3000转/分钟的速度打碎,避免脂肪氧化),又加入0.5克碳酸钙粉末(实验室显示“钙吸收率可达37%”),最后用文火熬成羹,确保每一口的营养密度都精确可控。喂的时候,她明显感觉到病人的吞咽动作比前几天有力了些。

第六天,楚姨接了个大单:给城里高档酒楼长期供应精品鱼生,要求极高——去骨必须完全,肉质鲜度误差不能超过1小时,数量更是堆成了小山。报酬丰厚,楚姨拍着胸脯说“这次提成多给你点”,眼神却像钩子似的盯着李佳怡。李佳怡看着堆积的鲜鱼,眉头微蹙:这需要启动实验室的“微观动态捕捉系统”,对鱼的肌肉纹理、骨骼分布进行实时扫描,去骨时的刀工误差得控制在0.1毫米内,是次高强度的调用。

她刚集中精神,准备处理第一批鱼,楚姨却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不远处,“慈祥”地笑:“姨陪你,学学手艺。”她的目光死死盯着李佳怡的手,像要透过动作看穿背后的秘密。

李佳怡心头一紧,警铃大作。楚姨的贪婪和窥探,像涨潮时的暗流,正悄悄聚成风暴。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微动,虚拟光屏在视野中展开:鱼的骨骼三维图、刀刃角度参数、鲜度倒计时器……精准的刀锋落下,每一刀都像实验室计算好的轨迹。只是这一次,她感觉背后的目光比寒冬的海风还刺骨——那目光里,哪是学手艺,分明是盯着能生钱的“秘方”。连她刚给病人炖好的“精准温控鱼汤”(实验室显示62℃时,胶原蛋白吸收率最高),在楚姨眼里,恐怕也成了流淌的金币。她必须更小心了:既要躲远方的追杀,更要防身边这颗被贪欲撑大的心。

只是低头看着保温桶里那碗温度恰好的鱼汤,她指尖还是轻轻蜷了蜷——光屏上,病人的生命体征曲线又比清晨活跃了0.3个单位。若他能快点醒来,或许这一切的暗流与算计,就能有个不一样的走向。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