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厨武赘婿:我在苏府煨的那锅江湖》由番茄喵七少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良心小说推荐著作,内容不拖泥带水,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顾初肴苏清棠所吸引,目前厨武赘婿:我在苏府煨的那锅江湖这本书写了106489字,连载。
厨武赘婿:我在苏府煨的那锅江湖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京城百味楼开张那日,雪花卷着鞭炮碎屑,在琉璃厂胡同口打着旋儿。胖婶叉腰站在门口,嗓门亮得半条街都听得见:“开业大吉!前三日酒水免费,招牌菜半价嘞!”
可直到晌午,店里只稀拉拉坐了几桌——对面“鸿宾楼”的伙计故意堵在路口揽客,见人就喊:“云南来的蛮子菜,小心吃坏肚子!”
二楼雅间,阿肴临窗而立,面色平静。苏清棠却蹙眉:“鸿宾楼是九门提督小舅子开的,明显是找茬。”
“让他们闹。”阿饵转身下楼,“咱们用味道说话。”
后厨里,他系上围裙,刀光乍起。昆明带来的火腿切片如纸,鸡枞菌撕成细丝,一锅高汤正咕嘟冒泡。
“今日主打‘过桥米线’和‘汽锅鸡’。”阿肴亲自端碗上菜,“各位尝个鲜,不好吃不要钱。”
头一桌客人将信将疑。但当米线入碗,汤鲜味扑鼻时,食客眼睛亮了:“这汤…鲜得邪乎!”
口耳相传,午市后半程竟坐满了人。对面鸿宾楼掌柜脸色铁青。
晚市更热闹。周巡抚竟微服而来,尝过汽锅鸡后大声赞好:“这味道!比宫里御膳还地道!”——自然是故意说给旁人听的。
三日下来,百味楼算是在京城立住了脚。但第四日一早,麻烦就上门了。
顺天府的衙役哐当推门:“有人告你们用瘟鸡!停业查办!”
胖婶急眼:“放屁!咱家的鸡都是农户现宰的!”
衙役冷笑:“告状的就是农户!说你们买了病鸡不给钱!”
阿肴拦住要理论的胖婶,塞给衙役一锭银子:“差爷辛苦,可否让在下见见那农户?”
衙役掂掂银子,语气稍缓:“人在府衙等着呢。”
那农户一见阿肴就发抖,话都说不利索。阿肴温声道:“老伯,若是我家伙计得罪了您,我在这赔罪。”说着递过双倍鸡钱。
农户扑通跪地:“掌柜的!是他们逼我…”话未说完,被衙役厉声喝止。
阿肴心知有异。回来路上,墨老低声道:“查清了,是内务府一个新晋主事搞鬼。听说投了袁大人,正得势呢。”
果然,次日又来了税务司的人,说百味楼偷漏税;再过日,卫生司说厨房不洁…
明枪暗箭接踵而至。阿肴却稳坐钓鱼台——每有刁难,总有人暗中解围。今日是某御史突然参劾税务司贪腐,明日是太医“偶然”证明百味楼食材药补兼备…
“是太后的人。”白老点破,“老人家要借咱们的眼睛,盯着京城呢。”
阿肴了然。百味楼成了棋眼,各方势力在此角力。
他索性将计就计,推出“药膳宴”。以《百味经》为基,融蛊宗药理,做出口味独特却真有疗效的菜肴。达官显贵趋之若鹜,百味楼夜夜笙歌。
这日打烊后,阿肴正对账本,忽闻屋顶轻响。墨老悄然追出,拎回个黑衣少年。
少年不过十五六岁,怀里揣着本册子——竟是百味楼的账本副本!
“谁派你的?”阿肴沉声问。
少年咬牙不答。
苏清棠瞥见少年袖口刺青,突然道:“你是‘听风楼’的人?”
少年神色微变。
听风楼,京城最大的风媒组织,专售消息。
阿肴心念电转,反而递过一碟糕点:“小兄弟饿了吧?吃完再说。”
少年怔住,迟疑着吃了两口,忽然落泪:“…他们抓了我妹妹。”
原来新派官员以家人相胁,逼听风楼窃取百味楼机密。
“你妹妹在哪?”阿肴问。
“城西育婴堂…”少年哽咽,“他们逼孩童试药!”
阿肴与苏清棠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惊怒。
当夜,墨老潜入育婴堂,果然发现骇人景象:数十孩童被关在地窖,喂食各种西洋药丸,记录反应!
“畜生!”随后赶到的阿肴怒不可遏,救出孩童后,故意留下听风楼印记。
次日,新派官员发现人去楼空,又见听风楼标记,果然大怒。听风楼主被逼无奈,索性投靠了百味楼。
“袁大人未必知情。”楼主道出内情,“是底下人想用药童试验,讨好洋人换专利。”
阿肴将证据密呈太后。很快,那几个官员“意外”落马。
经此一事,百味楼竟与听风楼结成暗盟。市井流言、朝堂动向,皆汇于阿肴案头。
他这才知道,新派内部矛盾重重:袁世凯欲行真变法,但其麾下多欲借机敛财;太后明里支持,暗则防袁坐大;洋人更各怀鬼胎,英吉利要鸦片贸易,法兰西要铁路权…
“好比一锅杂烩。”阿肴对苏清棠叹道,“火候不到,五味相冲。”
转机来自一场冬至宫宴。太后突发奇想,命百官携家厨比试“治国菜”。
新派推出一道“西学烩”——牛排浇番茄酱,不中不西;守旧派做了道“祖制炖”——寡淡无味;袁世凯的人献上“强兵肉”——硬得硌牙。
轮到阿肴。他端上一盅看似普通的粥。
太后尝后问:“此粥何名?”
“百味归一粥。”阿肴朗声,“米是江南贡米,水是玉泉山水,火用西山煤,盐用天津海盐——取四海之物,融于一釜。”
百官尝后,果然鲜香满口,回味无穷。
太后意味深长:“众卿可知,治国如烹鲜?妄自菲薄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须得取长补短,方成至味。”
袁世凯当即表态:“臣等必效此粥,融会贯通!”
经此,新旧两派暂止干戈。百味楼更被赐匾“天下第一楼”。
但阿肴明白,平静之下暗流更急。
这日,听风楼送来密报:洋人商会暗中收购大量甘草、罂粟等药材。
“又是鸦片!”苏清棠愤然。
阿肴却摇头:“甘草解罂粟毒…他们可能在试新配方。”
正说着,楼下突然喧哗。洋人公使竟亲自来访,指名要见“药膳大师”。
公使开门见山:“顾先生,我们愿出十万两,买您的药膳秘方。”
阿肴婉拒:“祖传之秘,不敢售卖。”
公使冷笑:“听说贵楼用的云南菌菇,似乎…不太合法?”
竟是赤裸裸的威胁!
阿饵不动声色:“公使可知‘见手青’?此菌烹不得法会致幻,但得其法则鲜冠百菌。”他意味深长,“强求之物,从来不是好东西。”
公使悻悻而去。墨老立即跟踪,发现他进了日本公使馆!
“东洋人也掺和进来了?”阿肴心惊。想起李莲英临死之言,忽有不祥预感。
他连夜拜访太后。老人家沉吟良久,终于交底:“袁世凯奏请修铁路,东洋人主动要‘协助’。但据东厂密报,他们勘测的路线…直指东陵!”
龙脉!阿肴顿时明白:德昌余党竟与东洋人勾结,想断龙脉!
“朕不便直接阻拦。”太后苦笑,“新政当头,阻挠铁路就是阻挠变法。”
阿肴心领神会:“草民或可一试。”
三日后,铁路勘测队必经之路上,突然开了家“百味分店”。阿肴亲自坐镇,推出“风水药膳”——声称按易经五行调配,能调养生息。
达官显贵蜂拥而至,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勘测队寸步难行。
东洋领事暴怒,向袁世凯施压。袁派来的人却对阿肴拱手:“顾掌柜,行个方便?”
阿肴笑道:“好说。只要勘测队愿从百味楼‘买路’——一里路,一千两。”
天价传出,舆论哗然!百姓痛骂东洋人贪得无厌,竟要花钱买中国的地!
东洋人骑虎难下,最终灰溜溜撤了。龙脉得保,太后暗喜。
但阿饵知道,这梁子结大了。
果然,某夜打烊后,他在后院发现个东洋暗器:苦无上插着纸条,写着“天诛”!
墨老查验后神色凝重:“是东洋忍者。看来他们动真格了。”
苏清棠担忧道:“不如请太后加派护卫?”
阿肴却摇头:“百味楼是酒楼,不是堡垒。”
他有了新主意。
次日,百味楼挂出奇匾:“欢迎东洋友人品鉴真味”。
更推出“东洋药膳”——用日式做法,融中药药理。
好奇的东洋人来了,尝过之后目瞪口呆:这味道竟比本土还地道!
阿肴亲自解说:“中华药食同源,愿与友邦共享。”
甚至有忍者伪装而来,阿肴佯装不知,反赠特制解酒药:“阁下气血不畅,此药或可调理。”
那忍者羞惭而去,再未出现。
软刀子磨人,东洋人竟一时无从下手。生意反倒越发红火。
但阿肴不敢怠慢。他知道,更大的风暴还在后头。
这日午后,一位特殊客人悄然到访。他戴着斗笠,声音嘶哑:
“顾掌柜可知…当年火烧顾府的,根本不是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