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阳光明媚,适合进行一场富有文化气息的“关系加速”活动。
张伟提前到了美术馆门口,穿着那件成功的淡粉色衬衫,手里拿着两张预约票,紧张得像是要参加学术答辩。他反复默背着周锐临时塞给他的“装逼金句”:“莫奈的色彩仿佛在捕捉流逝的时光…”(被苏婉紧急叫停,改为“真诚地说出你的第一感觉”)。
林薇准时出现,穿着一条素雅的连衣裙,看到张伟时眼睛弯了弯:“等很久了吗?”
“没有没有,刚到。”张伟连忙摆手,努力让笑容自然。
两人检票入场。高大的展厅里光线柔和,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印象派画作,参观者不算太多,三三两两安静地驻足观赏,氛围确实如苏婉所预料的,安静而优雅。
“明婉”远程观察小组再次上线。这次无法近距离偷拍,只能依靠张伟偶尔发来的文字汇报和周锐通过美术馆官方APP的虚拟导览进行的“云推测”。
周锐在工作室群里刷屏: “张哥!到哪幅画了?《睡莲》前面是牵手的好地方!氛围感拉满!” “《干草堆》也行!聊聊丰收与等待!” “看见带沙发的休息区没?坐下!创造并肩机会!”
苏婉看得直笑,回复:“小周,你是远程遥控机器人吗?让张先生自己发挥。”
李明远则更关注过程本身,他私信张伟:“注意观察她对哪类画作停留更久,尝试就她的兴趣点展开话题,避免背诵艺术史。”
展厅内,张伟谨记教诲。他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林薇似乎真的很享受这里,她会在喜欢的画作前停留很久,眼神专注。
“这幅《撑阳伞的女人》,”林薇轻声说,目光落在画中那朦胧的光影和飘逸的身影上,“总觉得有一种很温柔又有点孤单的感觉。”
张伟看着画,他不懂光影技法,也不太明白孤单和温柔怎么同时存在。但他想起了苏婉说的“真诚表达感受”。他努力思考了一下,不太确定地说:“我好像…觉得风吹得很舒服,裙子飘起来的样子…嗯…很自由?”
他说得磕磕绊绊,甚至有点词不达意。
林薇却转过头看他,有些惊讶,随即笑了起来,眼神亮亮的:“对!自由!你这个角度好特别!我没想到!但确实有那种感觉!”
积极反馈!共鸣建立!
张伟心里一松,信心大增。接下来的时间,他不再试图去“正确”地欣赏,而是更多地分享自己看到画时的直接联想和感受,虽然简单甚至幼稚,但贵在真实。林薇似乎也很乐意听到这些不同的视角,两人之间的交谈反而比预想的更加自然流畅。
他们在一幅描绘巴黎街景的画前讨论起如果去旅行最想去哪里,在一幅色调温暖的室内画前聊起喜欢的家居风格…话题不知不觉从画作延伸开去。
“关系加速器”生效中。
然而,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在一个展厅转角处,一群人正在听导游讲解,堵住了通道。张伟和林薇只好稍作等待。这时,张伟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锐在群里@他,问进展。他下意识地低头拿出手机想看。
就在这低头的几秒钟,人群开始移动。林薇被人流带着往前走了几步,回头想叫张伟,却发现他正专注地看着手机。
她犹豫了一下,没有立刻喊他,想着等他看完跟上來。但人流很快将她带离了转角。
等张伟回完信息抬起头,眼前已经不见了林薇的身影。
他心里猛地一沉。
计划外状况:走散。
恐慌瞬间攫住了他。美术馆好几个展厅,人虽然不多,但结构复杂。他急忙四下张望,快步在几个相连的展厅里寻找,却一无所获。打电话?会不会显得自己太慌张、很没用?发信息问“你在哪”?好像也很蠢…
他站在原地,刚才因为顺利交流而积累起来的一点自信荡然无存,又变回了那个无措的张伟。
工作室里,周锐从虚拟导览里看不到张伟的定位更新了,开始在群里狂刷问号。 “张哥?信号断了?被外星人抓走了?” “@张伟 人呢?汇报情况!” “不会吧…这才刚加速就失联了?”
苏婉也有点担心起来:“学长,不会真走散了吧?美术馆里面结构是有点绕。”
李明远皱着眉。走散,这确实不在计划内,但属于可预测的风险。他快速分析着:“走散会引发短暂的焦虑感。处理方式关键:一是快速重新建立联系,二是将意外转化为积极互动。现在需要的是…”
他的话还没说完,张伟的信息终于来了,只有三个字,却充满了绝望: “她不见了。”
周锐:“!!!” 苏婉:“哎呀!”
李明远立刻拿起手机,直接拨通了张伟的电话,语气冷静得像是在指挥应急行动:“不要慌。现在听我说。首先,站在原地不要乱跑,减少二次错过概率。第二,立刻给她发信息,不要问‘你在哪’,这样说:‘我好像跟你走散了,我在X号展厅的《XX》画前面等你,不好意思刚才没注意。’ 语气要平静,表达清楚位置并承担部分责任(没注意),避免指责对方(为什么没等我)。”
他的指令清晰明确,瞬间给了张伟主心骨。
张伟依言照做,找到了所在展厅和最近的一幅画作名称,将信息发了过去。
等待回复的几分钟变得无比漫长。
终于,手机亮了。 林薇:“啊我也正想找你呢!不好意思我刚刚被人流带走了。你在那里别动,我马上过来找你!”
焦虑感瞬间消退。张伟长舒一口气。
几分钟后,林薇从另一个展厅门口出现,脸上带着些许歉意和找到人的放松:“对不起啊,刚才人有点多。”
张伟按照李明远通过电话悄声提示的话回应:“没关系,是我没注意看路。还好找到了。”他努力让自己的笑容看起来不那么僵硬。
一个小小的意外,被成功化解。
然而,走回一起后,气氛似乎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林薇的话比刚才少了一些,偶尔会看一下手机时间。
虽然之后他们依旧一起看完了剩下的展品,也按照计划去了楼下的咖啡厅吃了芝士蛋糕(林薇确实喜欢),聊天也算愉快,但那种刚刚建立起来的、自然流动的共鸣感,似乎因为那个小小的走散插曲,而稍微冷却了一点。
回工作室汇报情况时,张伟有些沮丧:“…是不是因为我低头看手机,让她觉得我不够重视这次约会?”
周锐哀叹:“功亏一篑啊!眼看就要成了!”
苏婉安慰他:“别太自责,意外难免。她后来不是也回来找你了吗?整体还是成功的。”
只有李明远,看着有些懊恼的张伟,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他成功地指导张伟处理了“走散”这个技术性问题,避免了更糟的局面。
但是,他无法指导张伟如何去弥补那一瞬间可能产生的、微妙的心理距离——那种“他好像更关注手机而不是我”的潜意识印象。
这种细微的挫败感,无法被写进计划,无法用理论完全消除,却真实地存在着。
它像一个微小的隐喻。
也许在感情的路上,无论计划多么周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岔路和短暂的走散。
而真正重要的,或许不仅仅是能否重新找到对方。
更是走散之后,是否还有勇气和意愿,继续并肩走下去。
并且,下次过转角时,记得握紧她的手,或者,至少,不要松开注视她的目光。
李明远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到了旁边正在温言安慰张伟的苏婉身上。
如果是他和她…会不会也走散?
这个念头让他心里莫名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