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腊月初的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赵家庄的围墙上噼啪作响。祠堂里却暖融融的,十多个族老围坐在炭火盆边,脸色比盆里的炭火还要红——他们正在为扩军的事和赵昊争执,唾沫星子几乎要溅到炭火里。

“昊儿,不是二伯说你,”赵二叔把烟袋往鞋底上磕了磕,火星子蹦到青砖地上,“现在铁血营都五百人了,还招那些外乡的流民,这不是自找苦吃吗?粮食不够,人心也杂,万一出个奸细,咱们全庄人都得跟着遭殃!”

坐在他对面的赵七爷连连点头,手里的佛珠转得飞快:“二叔说得在理。这兵荒马乱的,保住咱们赵家的香火最要紧。听说日军都打到烟台了,咱们把庄子守好就行,何必招那么多人,引火烧身?”

几个年轻些的族人想替赵昊说话,却被族老们瞪了回去。赵老栓坐在上首,咳嗽了两声,浑浊的眼睛在众人脸上转了一圈,最后落在赵昊身上:“昊儿,你说说,为啥非要扩军?”

赵昊站起身,往炭火盆里添了块炭,火苗“腾”地窜起来,映亮了他年轻却沉稳的脸。“二伯,七爷,各位叔伯,我知道你们担心粮食,担心人心,更担心招来日军。可你们想过没有,日军要是真打过来,就凭咱们这五百人,守得住庄子吗?”

他走到墙上挂着的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威海卫的位置:“威海卫的守兵有一万多人,还有北洋水师的炮舰,照样挡不住日军。咱们赵家庄就这点人,这点武器,真要硬碰硬,怕是连一天都守不住。”

赵二叔撇了撇嘴:“那也不能引狼入室啊!那些流民来历不明,谁知道是不是日军的奸细?”

“是不是奸细,咱们可以查。”赵昊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张謇先生已经制定了规矩,所有新来的人都要登记籍贯、家人信息,还要找两个本地人担保,真有问题,一查就出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至于粮食,军屯的第一批冬小麦已经种下去了,明年开春就能收获。张謇先生还开了织布坊和铁匠铺,上个月卖布和农具就赚了五十两银子,足够买二十石粮食。只要咱们肯干,就饿不着肚子。”

赵七爷捻着佛珠,幽幽地说:“话是这么说,可树大招风啊。咱们扩这么大的队伍,清廷那边能乐意?到时候日军没来,朝廷的兵先来了,咱们怎么办?”

这话说到了众人的心坎里,祠堂里顿时安静下来。谁都知道,清廷最忌讳地方私兵,当年曾国藩的湘军打完太平天国就被裁撤,就是怕功高震主。铁血营现在这么招摇,难保不会引来杀身之祸。

赵昊早料到他们会这么说,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拍在桌上:“这是我托人从济南府带来的消息,各位叔伯看看吧。”

信是王勇写的,里面说济南府的官员们早就卷着金银细软跑路了,连巡抚衙门都空了大半,根本没人管赵家庄扩军的事。最后还说,有几个溃散的淮军士兵想加入铁血营,问赵昊要不要收。

“朝廷自身难保,哪还有心思管咱们?”赵昊的声音陡然提高,“他们要是真有本事,就不会让日军打到烟台;要是真在乎百姓,就不会让流民饿死在路边!”

他走到祠堂中央,目光灼灼地看着众人:“各位叔伯,我赵昊不是要造反,更不是要引火烧身。我只是想让咱们赵家庄能在这乱世里活下去!日军也好,溃兵也罢,谁想来欺负咱们,就得先问问铁血营手里的枪答应不答应!”

“可……可咱们毕竟是赵家子孙,总得守些规矩吧?”赵三叔嗫嚅着说,他一辈子读孔孟,最讲君臣伦理。

“规矩?”赵昊冷笑一声,“日军杀到村里的时候,会跟你讲规矩吗?土匪抢粮食的时候,会跟你讲规矩吗?这世道,拳头硬才是规矩!”

他指着窗外正在训练的铁血营队员:“你们看他们,有佃户,有流民,还有以前的清军士兵,可他们现在都叫铁血营!为啥?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抱成团,才能活下去!只有手里有枪,才能不被人欺负!”

一个一直没说话的老族叔突然开口了,他是赵家庄年纪最大的人,当年跟着赵老栓打过捻军。“我来说句公道话。”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声音沙哑却有力,“当年捻军过境,要是没有咱们庄丁拼死抵抗,赵家早就没了。现在日军比捻军厉害十倍,多些人,多杆枪,总是好的。”

他看着赵昊,眼里满是欣慰:“昊儿这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不是那胡闹的性子。他心里装着赵家,装着庄子里的百姓,这点我信得过。”

有老族叔带头,几个原本犹豫的族老也纷纷点头:“是啊,多些人总是好的。”“只要能守住庄子,扩军就扩军吧。”

赵二叔还想说什么,被赵老栓抬手制止了。老爷子站起身,往炭火盆里吐了口唾沫:“就按昊儿说的办。粮食不够,先动族里的公仓;人心不齐,就按张謇先生的规矩来。谁要是再敢说三道四,别怪我不认他这个族人!”

族老们纷纷应和,一场争论终于尘埃落定。赵昊松了口气,对众人拱了拱手:“多谢各位叔伯信任,我赵昊保证,绝不让大家失望!”

散会后,赵昊把张謇叫到书房,把刚才的争论跟他说了一遍。张謇听完,笑着说:“我就说族老们会同意的,他们不是不明事理,只是担心得太多。”

“还是先生有远见。”赵昊给张謇倒了杯热茶,“对了,那些淮军士兵的事,你怎么看?”

“收!”张謇毫不犹豫,“淮军虽然打了败仗,但里面有不少老兵,懂军纪,会打仗,正好能当铁血营的骨干。不过得严格筛选,不能什么人都要。”

赵昊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让王勇在济南府多待几天,把那些士兵的底细查清楚,确实可靠的再带回来。”

正说着,林婉儿端着一碗姜汤走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外面雪下大了,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吧。”她看了赵昊一眼,欲言又止。

“怎么了?”赵昊看出她有心事。

林婉儿咬了咬嘴唇,小声说:“俺爹让俺问问,那些新来的流民里有不少孩子,能不能让他们去学堂读书?俺爹说,就算是乱世,也不能耽误了孩子。”

赵昊心里一动。他一直忙着练兵、筹粮,倒把教育的事忘了。一个国家要强大,不光要有军队,还要有人才,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可以。”赵昊立刻答应,“让林先生把学堂重新开起来,所有流民的孩子都能去读书,学费、书本费全免,就从铁血营的军饷里出。”

林婉儿眼睛一亮,连忙道谢:“谢谢昊少爷!俺这就告诉爹去!”

看着她轻快的背影,张謇笑着说:“你这么做,怕是又要多一笔开销了。”

“值得。”赵昊望着窗外的飞雪,“咱们不光要守住现在,还得为将来打算。这些孩子学好了,将来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变强。”

接下来的日子,赵家庄变得更加忙碌。铁血营的营房不断扩建,新来的淮军老兵成了训练骨干,把正规军的操典教给队员们;学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林先生带着几个识字的流民教孩子们念书、写字;织布坊和铁匠铺的烟囱冒着黑烟,布匹和农具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换回粮食和银子。

赵昊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去查看巡逻队的岗哨,再去训练场看队员们操练,上午跟张謇商量军屯和作坊的事,下午跟着周老汉研究火炮和防御工事,直到深夜才能休息。虽然累,但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正在亲手打造一个新的家园,一个能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堡垒。

这天傍晚,赵昊正在查看新造的手榴弹,王勇突然从外面跑进来,身上落满了雪,冻得嘴唇发紫:“统领,好消息!威海卫那边传来消息,日军被一支民间武装缠住了,暂时没法往北打!”

“民间武装?”赵昊又惊又喜,“是谁这么厉害?”

“听说叫‘红灯照’,领头的是个女的,叫林黑儿,手下全是妇女,个个会耍刀枪,还说能刀枪不入呢!”王勇一边搓手取暖,一边兴奋地说,“日军被她们打得晕头转向,连丢了好几个据点!”

赵昊虽然觉得“刀枪不入”不靠谱,但还是为这个消息高兴:“不管她们是谁,能拖住日军就是好事。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把防御工事修好,再多练些新兵。”

“是!”王勇用力点头,又想起了什么,“对了,我在济南府还听说,李鸿章跟日本人签了《马关条约》,割了台湾和辽东,还赔了两亿两银子。老百姓都骂他卖国贼,好多地方都闹起来了!”

赵昊的脸色沉了下来。《马关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甲午战争彻底失败,也意味着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但他没有时间愤怒,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让队员们加练两个时辰。”赵昊下令,“告诉他们,朝廷靠不住,要想不做亡国奴,就得靠自己手里的枪!”

夜幕降临时,打谷场上的训练还在继续。五百名铁血营队员冒着风雪,练习刺杀、射击、冲锋,口号声穿透风雪,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他们或许不知道《马关条约》意味着什么,但他们知道,只有练好本事,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脚下的这片土地。

赵昊站在围墙上,望着风雪中训练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以理服人不仅仅是说服族老们扩军,更是要让每个铁血营的队员明白,他们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

为了家园,为了尊严,为了不做亡国奴。

这就是他们的“理”,一个比任何规矩、任何伦理都更强大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他们就能在风雪中站稳脚跟,就能在炮火中勇往直前,就能在这乱世中,杀出一条生路。

雪越下越大,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覆盖。但赵家庄的灯火却越来越亮,像风雪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