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现言脑洞小说,那么《暗战倾城》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者“执念雅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陈默苏晴的精彩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暗战倾城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初夏的江城,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将苏氏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顶楼会议室里,陈默正对着投影幕上的氢能源飞机电池设计图沉思,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 图纸上,一块巴掌大小的电池模组旁标注着 “能量密度≥650Wh/kg、循环寿命≥12000 次、耐温范围 – 50℃至 80℃” 的严苛参数,这是中国商飞对航空级固态氢电池提出的核心要求。
“中国商飞的技术团队今天下午就到,他们希望看到我们的初步研发方案。” 苏晴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航空电池行业报告,“目前全球能达到航空级标准的电池企业只有三家 —— 美国特斯拉、韩国三星 SDI 和日本松下,他们的电池能量密度最高也只有 620Wh/kg,而且循环寿命不足 10000 次。我们要想抢占先机,必须在半年内突破 650Wh/kg 的技术关口。”
陈默接过报告,翻到 “航空电池安全标准” 章节,眉头微微皱起:“航空电池对安全性的要求比重卡和船舶高一个量级,不仅要通过过充、短路测试,还要承受 10 米跌落和 200℃高温灼烧。我们现有的电池外壳和电解液配方,恐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他立刻拨通周工的电话,让技术团队紧急召开研发会议。半小时后,实验室的会议室内,十几名核心工程师围坐在一起,桌上摊满了电池材料样品和测试数据报告。周工指着一块黑色的电池样品:“我们尝试在电极材料中加入石墨烯纳米片,能量密度能提升到 635Wh/kg,但高温稳定性下降 —— 在 180℃的灼烧测试中,电池外壳出现了熔融现象。”
“外壳材料必须升级。” 陈默拿起样品,用镊子轻轻敲击,“目前用的铝合金外壳熔点只有 660℃,但高温下的结构强度不够。联系航天科技集团,他们研发的‘钛铝合金’熔点达到 1668℃,而且重量比传统铝合金轻 30%,适合航空场景。”
苏晴补充道:“电解液也要调整。航空环境的温度波动大,我们需要研发‘宽温域电解液’,在 – 50℃至 80℃的范围内保持稳定的离子传导效率。可以联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他们在电解液配方方面有成熟的技术积累。”
当天下午,中国商飞的技术团队如约而至。商飞总工程师张磊看着苏氏集团提交的初步方案,手指停在 “钛铝合金外壳” 的参数上:“钛铝合金的成本比传统材料高 5 倍,批量应用时会增加飞机的制造成本。你们有没有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方案?”
陈默早有准备,打开电脑展示 “碳纤维复合外壳” 的测试数据:“我们和中复神鹰合作研发的‘碳纤维 – 陶瓷复合外壳’,成本只有钛铝合金的 30%,重量轻 20%,而且在 200℃的灼烧测试中无异常。不过目前还处于样品阶段,需要 3 个月的时间完成量产验证。”
张磊点头认可:“如果能在 3 个月内完成验证,我们可以将碳纤维复合外壳纳入首选方案。另外,航空电池需要通过‘雷击测试’—— 模拟飞机在飞行中遭遇雷击的场景,电池不能出现短路或起火。这一点,你们一定要重点攻关。”
为了推进雷击测试,苏氏集团专门搭建了模拟实验室。工程师们用高压发生器模拟 10 万安培的雷击电流,反复测试电池的抗雷击性能。起初,电池的保护电路在强电流下频繁烧毁,直到研发团队在电路中加入 “碳化硅避雷器”,才将故障率从 30% 降到 0.1%。
与此同时,宽温域电解液的研发也取得了进展。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团队研发出一种 “醚类 – 酯类混合电解液”,在 – 50℃的低温环境下,离子传导效率仍能保持常温下的 85%,远高于行业标准的 70%。当周工将这个消息告诉陈默时,语气里满是兴奋:“陈总,我们的电池样品已经能满足 650Wh/kg 的能量密度要求,循环寿命达到 12200 次,所有安全测试都通过了!”
陈默立刻安排样品送检,中国商飞的检测中心经过两周的严格测试,正式出具了合格报告。张磊在电话里激动地说:“陈总,你们创造了奇迹!这款电池的性能远超我们的预期,我们计划下个月启动氢能源支线飞机的原型机研发,电池订单量初步定为 500 组。”
然而,就在氢能源飞机电池研发顺利推进时,国际市场传来了坏消息。美国特斯拉突然宣布,与波音公司合作研发氢能源飞机电池,计划投入 10 亿美元建设航空电池生产线,并且联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推出了 “航空氢电池技术标准”,要求进口电池必须符合美国的专利体系,否则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特斯拉这是在构建技术壁垒。” 苏晴看着新闻,手指划过 “专利体系” 的条款,“他们在航空电池领域申请了 200 多项专利,涵盖电极材料、电解液、保护电路等核心环节。如果我们的产品要进入美国市场,很可能面临专利侵权诉讼。”
陈默打开专利检索系统,仔细分析特斯拉的专利布局:“他们的专利中有 30% 属于‘外观设计专利’,比如电池模组的排列方式;还有 20% 是‘方法专利’,比如电解液的制备工艺。我们可以绕过这些专利,开发新的模组结构和制备工艺,同时向专利局提出‘专利无效宣告’—— 部分专利的技术方案在行业期刊上已有公开报道,不具备新颖性。”
他立刻组建了专利专项团队,由林薇牵头,联合京都律师事务所和中科院知识产权中心,对特斯拉的专利进行逐一分析。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团队找出了 58 项存在无效可能性的专利,并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无效宣告请求。
与此同时,苏氏集团联合空客、巴西航空工业等企业,成立了 “国际航空氢能源联盟”,推出了全球统一的航空氢电池技术标准,与特斯拉主导的美国标准形成抗衡。联盟成立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率先认可该标准,特斯拉的技术壁垒计划遭受重创。
解决了专利和标准的问题后,陈默和苏晴将精力集中在氢能源飞机电池的量产准备上。他们在江城建设了全球第一条航空级固态氢电池生产线,采用全自动化设备,产能达到 5GWh / 年,预计明年年初正式投产。
为了验证电池在实际飞行中的性能,苏氏集团与中国商飞合作,将电池安装在 “ARJ21” 支线飞机的原型机上,进行试飞测试。试飞当天,江城天河机场的跑道旁挤满了媒体记者和行业专家。当飞机缓缓升空,飞行高度达到 10000 米时,地面监控中心传来数据:电池的能量消耗平稳,温度控制在 25℃左右,各项性能指标均正常。
“成功了!” 张磊激动地握住陈默的手,“试飞数据显示,安装氢能源电池的 ARJ21,续航里程比传统燃油飞机提升 20%,碳排放减少 100%。我们计划 2027 年实现氢能源支线飞机的商业化运营,首批订单就有 100 架,需要你们提供 10000 组电池。”
陈默笑着点头:“我们的生产线已经准备就绪,完全能满足你们的量产需求。另外,我们还在研发下一代航空电池,目标是将能量密度提升到 700Wh/kg,让氢能源飞机的续航里程突破 5000 公里。”
在氢能源飞机项目取得突破的同时,苏氏集团的其他业务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远航号” 氢能源集装箱船的订单量突破 50 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量产生产线顺利投产,成本比现有产品低 10%,迅速抢占全球市场;德国汉堡生产基地也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明年年中投产,年产 15GWh 的电池将供应欧洲的航空和船舶市场。
这天上午,陈默和苏晴受邀参加 “全球航空能源大会”。在大会上,陈默发表了题为《固态氢电池:开启航空能源新纪元》的演讲,详细介绍了苏氏集团在航空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演讲结束后,来自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航空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表示,希望与苏氏集团合作。
“我们的氢能源飞机电池终于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苏晴看着陈默,眼里满是骄傲,“从汽车、储能、船舶到航空,我们的固态氢电池已经覆盖了陆、海、空三大领域,真正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全场景应用。”
陈默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将固态氢电池应用到航天器领域,为深空探测提供能源支持。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氢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大会结束后,陈默和苏晴返回江城。车子行驶在机场高速上,苏晴看着窗外的蓝天,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氢能源飞机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
“是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陈默笑着说,“而且,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这是我们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苏晴靠在陈默的肩膀上,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创造更多的奇迹。”
回到公司后,陈默和苏晴立刻召开高管会议,部署 2026 年的工作计划。会议决定:加快氢能源飞机电池的量产进度,确保明年年初生产线如期投产;推进航天器用固态氢电池的研发,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发适用于卫星和空间站的高容量电池;与欧洲空客合作,启动氢能源干线飞机的电池研发,开拓全球航空市场。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氏集团的各项业务稳步推进。航空级固态氢电池生产线顺利投产,首批 500 组电池交付给中国商飞;航天器用电池的研发进入初步测试阶段,样品的能量密度达到 750Wh/kg,满足卫星的能源需求;与空客的合作也正式启动,双方计划投入 20 亿美元,共同研发氢能源干线飞机电池。
这天晚上,陈默和苏晴站在公司的顶楼,看着脚下的江城夜景。远处的航空电池生产基地灯火通明,运输电池的卡车源源不断地驶出;天空中,一架 “ARJ21” 氢能源原型机正在进行夜间试飞,机身的灯光在夜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我们做到了。” 苏晴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自豪,“我们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改变了多个行业的能源格局,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陈默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望向远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氢能源成为全球能源体系的主流,让蓝天更蓝、海水更清。而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创造更多属于中国企业的辉煌。”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江城的烟火气和远处长江的水汽。陈默和苏晴并肩站在顶楼,看着远处的星星点点,仿佛看到了氢能源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 陆地上,氢能源汽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海洋中,氢能源船舶航行在全球的航线;天空里,氢能源飞机翱翔在蔚蓝的天际。他们的爱情,如同这固态氢电池一样,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固;他们的事业,如同这冉冉升起的朝阳,在全球新能源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