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知青都在这坢住着咧!”包头巾的李家沟大队,大队长将杨老太带到一处一户土窑前。
陈杰这会不在,说是跟人一块去外边驮水了。杨老太坐在院里等他。
这院子收拾的再利索,也掩盖不住破。
这里的人都在土沟沟里开窑洞住,这知青点就跟寻常人家院子一样,甚至比当地人家的还要破些,窗户棱条都没有,看女知青进出的那屋,窗户还是用报纸糊的。
这冬天哪能挡着住寒?
现在已经三月了,在泉河市,陈家人都穿毛衣厚褂子,在这里,却都还穿着小棉袄。
杨老太摸了摸自己带来的两个包袱,也不知道老四现在穿的是什么。
她这次带的都是单衣服,看这天,恐怕现在不能穿。
陈杰和另外一个男知青,跟着村里老伯去王家窑打水 ,刚进村,就听说母亲来了。他飞快往知青点跑。
果然,黄扑扑的小院里坐了个熟悉的身影,“妈?!”
话一出口,惊喜中带着隐隐的哽咽。
让说的人和听得人都红了眼。
“老四,回来了,快坐下歇歇,累不累?”
陈杰鼻子更加酸,说不出话,胡乱摇摇头。眼神在杨老太身上,一刻都不舍得挪开,还是不敢相信,妈竟然真的到这里来看他。
像是做梦一样。
杨老太仔细看着儿子,同她模糊记忆里相差甚远的四儿子,黑了,也瘦了,这手也糙了,指节上还这肿着,那是冬天生的冻疮。
她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老四在家顶多也就是喂喂鸡鸭,砍砍柴,来到这里,还不知受了多少苦。
“妈,别哭,我挺好的。”
陈杰缩回手,扯出袖子为母亲擦眼泪。
“家里还好吧?您怎么有空来?”他不会安慰母亲,只能干巴巴扯开话题。
杨老太吸溜下鼻子,“他们都有吃有喝,有什么不好的。倒是你,我听说连吃水都困难。”
她刚才已经问了女知青,这里干旱,井里都打不出水,除了夏天,其余都要到二十里外的王家窑驮水回来。
喝一口水不容易,平常洗漱用水更是省到极致。
陈杰笑笑安慰母亲,“没有这么夸张,我们一星期去驮一次水,水缸水桶都是满满的水,够吃喝的。”
正巧,这时驮水的驴车回来了,陈杰让母亲坐下,自己去帮忙。
将驮回来得水都倒进屋里大水缸里,剩下还有两桶水放旁边。
每到这一天,知青们才舍得多舀两瓢水,洗洗涮涮。
晚上,知青点还是稀饭配红薯干,不过因为有杨老太在,陈杰向村里人借了俩鸡蛋。
杨老太见此,拿出包里没吃完的大葱,炒了一盘,香滋滋油汪汪,让大家不由耸动鼻尖。
但知青们都不是那种不讲理的,知道这是陈知青给母亲开得早小灶,都没有动的想法。
陈杰又将馒头篮子推到杨老太跟前,“妈,这是我们跟当地人学的菜团子,用的是我们 自己种的菠菜,味道还不错,您尝尝。”
知青点好不容易来个人,都是年轻孩子,看杨老太的目光都很亲切,像看自家长辈一样,没人因此有意见。
杨老太尝了一个,连连点头,“好吃,比在蒸的菜团子都好吃。谢谢你们给大娘吃,对了,老四快去 ,我那包袱里还带了烙饼。拿出来让大家尝尝。”
从家里出来前,她烙了一大沓饼,和一捆葱,作为路上干粮,都还有剩余。
女知青们已经很久没吃到纯白面烙饼,闻着香味有些馋,但也没有坏了规矩,三人分一张,拿了杨老太两张,尝了尝味,便不再伸手。
至于那盘鸡蛋,杨老太夹了一筷子,全哄着让陈杰吃了。
吃着熟悉的炒鸡蛋,陈杰心里酸酸的,这世上,真没有比吃着母亲做的饭,更让人幸福的了。
饭桌上,杨老太特意多看了三位女知青两眼,眉眼端正一般,没有长得多出挑的,而且在这地方待久了,头发都是干枯发黄,面貌黄扑扑的,衣服多以灰黑耐脏为主,更没时间打扮。
想起前世自己无聊时,在手机上听故事,好多讲七十年代的男女知青们怎样怎样,虽然很多很夸张,脱离现实,但来到这她还是忍不住瞧一眼,儿子这个知青点有没有所谓女主?
扫了一圈,发现都不像。
她们都是规矩不惹事的好姑娘,没有争来抢去的,包括几个男知青,也都很有担当,干活也勤快
也是,那些广播里的男主,女主,即便下乡也都是在山清水秀的村子,天天有鸡有肉,比城里人过得还好,就是奔着搞对象去的,哪能真来这贫苦的地方。
吃过饭,陈杰拜托女知青们腾出一个地方,安排杨老太在女知青屋一块睡。
“没事,妈身体好,不累,还想跟你说说话。”
其实坐了一天两夜火车,她腰都快要断了,但她还是想抓紧时间跟儿子说说话,一共请了一周的假,除去路上功夫,在这待不了多长。
“家里现在攒下来钱,我听说过不久铁道上要招装卸工,你愿不愿意回去?”
“铁路上?妈你怎么知道的?铁路要招也是铁路子弟才能去吧,我们轮不上。妈你别花钱了,我在这挺好的。”
陈杰不想给家里添麻烦。
铁路招工现在还没音儿,是杨老太上辈子知道的。
牛老汉是铁路工人,但他家儿女们都年龄大有工作,不用操心,也就没多关注这次招工。
还是后来招完后,杨老太在厂里听闲话说谁谁家孩子,去铁路上班了。但那时,即便她想为四儿子争取,也晚了。
如今,卖陈佩工作,牛老汉欠她个人情。她就打算好了,要让牛老汉将陈杰带进铁路去。
而且陈佩是个事精儿,还有陈响和陈有国对她也护,她要是直接把陈佩工作抢过来给老四,这爷三闹起来,绝不善罢甘休。
还有下边临时工的老五,和还没工作的老六,也得指着她骂偏心。
那样,就真把老四架在火上烤了。
所以,她想了这么个迂回的法子。
而且,供销社工作好是好,售货员却是女同志多,陈杰本来就嘴笨,去供销社和一堆人打交道,还是女同事打交道,他估计得憋屈死。
还是铁道好,以后混成正式工,站住脚,结婚后孩子上铁路学校,以后毕业也直接进铁路,子子孙孙都不用愁了,一劳永逸。
“老四,你觉得呢?”
杨老太以为老四听见这个话,肯定会开心,然而,
“妈,那三姐呢?三姐工作没了,她回来怎么办?”
陈杰想到的首先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杨老太心中无奈叹一声,真是傻孩子。
“你三姐反正又不是咱家的孩子,我将她抚养长大,已经仁至义尽,她非要跟男人走,我拦不住,只能随她去了。”
“可是,”陈杰有些犹豫,爸很喜欢三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从小对三姐比对他们都好,他小时候看见过好几次,爸偷偷带着三姐去买东西吃。
还有之前说亲相看,妈觉得人不错,爸认为那家工资低,家里住房还小,舍不得让三姐婚后受委屈,没同意。
可见,爸对三姐真心疼爱。
现在妈直接卖了三姐的工作,相当于斩断了三姐的后路,爸一定会生气的。
爸一生气,家里肯定不安宁。
他没什么想法,就想一家人好好的,哪怕自己不回去就行。
如果妈卖三姐工作,是为了给自己凑工作钱,那他即便回去了,也会良心不安。
只要爸妈心里惦记他,没有忘记他,他就是一辈子不回去,也不会伤心。
就像现在,妈愿意大老远来看他,他已经很开心很开心了。
杨老太轻推了他一下,“说你笨,你怎么这么笨。”
老四就是太懂事,事事为别人考虑太多,为自己想的太少,才会让兄弟姐妹都觉得他好欺负。
可这样,是要吃亏的。
陈杰笑着摸摸头,没说话,其实他觉得笨点也没什么,家里有大哥,弟弟妹妹聪明就够了。
“你别多想,跟陈佩没关系。”杨老太可不想让他心里落下心结。
“当年,我指望你爸给你这找工作,结果他一直拖,其实背地里,他早把家具厂的名额给了你堂弟。”
“你爸心里,估计就没打算让你留下。这个老东西,自己亲孩子不管,倒巴巴跑去别人家跟条狗一样献殷勤,我呸!”
陈杰张张嘴,虽然因为此事,自己当初也有点不开心,但他没有怨陈有国,他觉得爸肯定有苦衷。
而且那毕竟是生养他的亲爹,当儿子的怎么可以生亲爹的气。
“从那时候起,我就一直给你留意着机会,一直攒着钱。你别想那么多,这都是你应该得的。”
“当初你大哥上大学没上完,回来要进广播站,也送过钱送过礼。”陈响大学没读完,学校就闹起来,停课了,他便跑了回来。这件事,大家都知道。
“你二哥当年是招工进火电厂的不假,但他文化水平低,排最后一名,最后为了留下,我给人家包了一百块大红包。”
这事,杨老太以前就没提过,陈阳还一直以为他自己是凭本事挣的工作呢。
“你三姐就更不用说了,我当年在车间样样拔尖,熬那么多年,终于能评四级工,结果为了你三姐,我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人家现在是我组长,样样比我高一头。”
她组长的男人就是供销社的主任,后来又送过去三百块钱,才有了陈佩的工作。
陈杰疑惑,“妈,当时三姐不是考进去的吗?”
当初那里新开了供销社点,要招工,陈佩去报名考试,考上的工作呀。
杨老太翻个白眼,“就她?考十五分?考茅坑里去。”
当时上边有名额,那个主任又填了一张试卷将十五分的换下来,这才顺理成章的“考”进去。
她后来还将那十五分拿回来给陈佩看过呢,那丫头虚荣的很,将十五分撕个稀碎,转头宣称是自己考上的。
她当时顾及姑娘家面子,也这么对外宣称。
没想到,陈佩骗着骗着,把自己都骗进去了。
杨老太摇摇头,再次落到陈杰身上,“所以家里兄弟姐妹都花了钱,为你花也是应该的。”
陈杰蹲在地上,不知道在想什么,没有说话。
第二天,陈明请了假,带杨老太去附近转转。
这里是陕北,入目全是高低不一的黄土沟坡,已经三月了,见绿的却不多。
“妈,小心脚下。”陈杰带母亲上了一座较高的山坡。
从这里能望很远,高高低低的黄土高坡外,仍旧是看不到尽头的土坡,黄扑扑,灰蒙蒙的,见不到绿。
三月的风仍旧带着凉意,杨老太头上包了头巾,虽然走的累,但站在这,顿时觉得心都打开了一样,分外敞亮。
她深呼吸一口,好像整个人都轻快了。
陈杰也很开心,这次见到母亲,他觉得哪里不一样了,但又说不上来。
在家里,妈是大家的妈,但在这里,兄弟姐妹都不在,妈是他一个人的妈。
这种感觉让他心里满满的。
“妈,可惜现在野草还不多,您要是晚十天半个月来,我给你摘野菜吃。”
“不过有野菜团子,您多吃点。”
“这野菜团子的野菜,还是村里大婶给的,他们在地窖里,能放好久。”
杨老太:“妈在城里想吃什么都好办,倒是你,多吃点菜,光干嚼窝头,容易吃出毛病来。”
母子俩你一句我一句,陈杰觉得,过去二十年都没有今天,和母亲说的话多。
中午回去的时候,路过一个供销点,杨老太还买了两斤豆腐。准备回去给四儿子煎大葱豆腐。
这是陈杰小时候最爱吃的一道菜。
“幸亏妈在县上,跟人换了豆票票,要不然还买不到。就是可惜没卖肉的,要不然妈给你包顿饺子。”
陈杰心里涨涨的暖暖的,妈竟然还记得,自己爱吃的菜。
知青点油用的省,杨老太也不想占便宜。于是在村民家里花钱买了只鸡,用鸡油煎豆腐。
下午,又把剩下的鸡炖了,给陈杰补补。
“妈,你要是天天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