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党锢之祸

东汉朝宦官之形成掌握政权的庞大集团,始作俑者是汉桓帝,在此之前,往往只有一两个大宦官嚣张跋扈一时,没有多头并立的局面,其实还都算不上是集团势力。且说汉桓帝在宦官们的帮助下诛灭了梁冀外戚集团以后,立刻重赏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名宦官,全都加封为县侯。可是权力没有到手的时候,心中殷切期望,等权力到手了,桓帝却不知道该怎样运用,他只觉得从此可以无忧无虑、放心大胆地在后宫玩乐了,把从外戚手中夺回的朝政,又拱手交到了宦官们的手上。

宦官们的统治,比外戚的统治更要来得黑暗,著名的“党锢之祸”就此拉开序幕。这场政治风暴的缘由,很大程度上起自于太学生。东汉朝注重官学,在雒阳太学里读书的士人,最盛时超过三万,这些学生年轻气盛,喜欢评论朝政,臧否人物,甚至经常编些歌谣,比如“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等等,在京城附近传唱,逐渐掌握了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

许多太学生后来步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僚,哪怕不去做官,他们也和上层官僚保持着牢固的师生或朋友关系,于是学生和官员们逐渐串联起来,形成反对宦官和外戚的强大势力。双方的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大规模爆发。

梁冀被杀以后不久,北宫门外就贴出了一张露布(公开上书),说皇帝诛杀臣子,就象是主人诛杀家奴一样,那些帮忙的宦官有什么功劳,竟然能得封侯?露布的作者是东郡白马县令李云。桓帝大怒,立刻把李云逮捕下狱。朝臣们纷纷上书为李云求请,弘农郡五官掾杜众甚至请求让自己和李云同死。桓帝毫不让步,把胆敢求情的官僚全都扣了薪俸,李云、杜众则死在狱中——天子这种态度,更加助长了宦官们的嚣张气焰。

有权有势的宦官们及其家族成员,到处欺压良善,搜刮民脂民膏,地方官员很少有敢管的,而就算敢管,本身也最终难逃被免职甚至被逮捕处死的命运。但在太学生的舆论导向支持下,还是出现了几个敢于捋宦官虎须的强横官员,比如李膺、刘瓆、成瑨等等。

士大夫们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某种程度上更为了抬高自己的名声,纷纷表示要与宦官们斗争到底。他们打着维护法律的幌子,却往往法外用刑,或者置朝廷的赦令于不顾,必要将与宦官沾亲带故者全部诛杀。此种行为引发了宦官们的疯狂反扑,同时也给予他们的敌人以非常冠冕堂皇的藉口。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李膺办了一个案子,成为政治风暴的导火索。且说河内有一名善于预测吉凶的术士叫张成,靠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和许多宦官都套上了交情,甚至一度被引见给桓帝。他从宦官们口中得知,朝廷不久就会颁布大赦令,于是就怂恿儿子趁机去杀死了仇人。案件被送到司隶校尉李膺处,李膺核实无误,正准备判决,朝廷的大赦令准时下达了。

本来李膺是打算释放张成的儿子的,但谁想对方口风不言,泄露出事先知道大赦令的消息。李膺闻言大怒,立刻毫不留情地处死了这个气焰嚣张的犯人。

张成痛哭流涕之余,去向宦官们讨教报仇的方法。宦官们认为这是个极佳的机会,于是指使张成的弟子、一个名叫牢修的朝臣上书弹劾李膺,说他“豢养太学生和游士,勾结地方上的学生、士人,结为一党,诽谤朝廷,混乱风俗,甚至不遵朝廷诏命,滥杀已经被赦免的平民。”在宦官们的添油加醋下,桓帝震怒,立刻下诏逮捕李膺,并且在各地收捕所谓的与其同党之人。

逮捕命令的执行者是大宦官、中常侍王甫,他趁机捏造了一份“党人”名单,其中几乎包括了全部敢明着与宦官为敌的人,有朝廷重臣、地方官员,也有太学生。通缉令下到各地,某些党人闻风而逃,更多的则主动投案,以证明自己问心无愧。

宦官们捉顺了手,党人的名单越来越长,最后干脆通令各地要按期上报本地党人或与党人有所牵连者之名,甚至分派了名额。以太尉陈蕃为首的重臣们纷纷上书为党人辩诬,可是桓帝根本不加理睬,最后甚至于第二年、延熹十年(167)六月罢免了陈蕃的职务。

新息长贾彪听说此事,对朋友们说:“我不西行,大祸不解。”他明智地选择了新皇后的父亲窦武,以及桓帝宠臣霍谞两人作为突破口,说动他们上书为党人求情。窦武作出挂印辞官的姿态,上了一封措辞激烈的奏书,霍谞的言辞则较为委婉。在外戚和宠臣的劝说下,桓帝终于有所动摇,命令王甫去妥善审结此案。

王甫来到狱中,看到大对头李膺等人已被拷打得奄奄一息了,可是询问之下,他们依旧言辞激烈,气概轩昂,丝毫也不肯让步。王甫知道这些人名声都很响亮,全部杀掉后果难以预测,可再这么关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准备释放他们。正巧这个时候,许多被关的党人改变了斗争策略,愿意招供,随即供出许多宦官们的亲属、朋友也是同党。宦官们慌了,就怂恿桓帝改元,延熹十年,改为永康元年。按照惯例,改变年号就要大赦天下,于是党人们全部都被释放。

宦官们当然不可能允许对头再回到他们过去的岗位上,继续和自己作对,党人虽然不再遭中央监狱关押,却被遣送回乡,交给地方官员监视,其中最重要的二百余人永远失去当官的资格——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党指党人,锢就是禁锢的意思。

改元后仅过了六个月,被酒色掏空身子的汉桓帝就一命呜呼了。桓帝没有儿子,于是他的皇后窦妙就升格为窦太后,择定解渎亭侯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时年才十二岁,在这种情况下,太后临朝,外戚辅政已经成为惯例,于是窦太后任命其父亲、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执掌朝政,而前此被罢免的太尉陈蕃也被重新起用,任为太傅录尚书事。陈蕃、窦武都是同情党人的,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逐渐解除了各地对党人的禁锢,党人中许多重要人物,比如李膺等,甚至重新得以入朝为官。但在宦官们的压力下,朝廷并未能下达正式的诏命解除党禁——更大的风暴开始酝酿。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