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挂号信?” 李秀兰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喜色,“准是你大伯寄来的!”

她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小跑着去开了院门。邮递员递过来一个牛皮纸信封,果然,寄信人地址栏清晰地写着县城的地址,落款正是“凌保家”。

李秀兰不识字,捏着信像是捏着个宝贝,赶紧拿回屋里递给凌曦:“曦丫头,快,看看你大伯信里说啥了?是不是知道咱家的事了?” 她心里有些打鼓,怕城里的大哥听说侄女落水担心。

凌建民和凌建设也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那封信。城里大伯的家信,在他们看来可是件大事。

凌曦接过信封,触手是略显粗糙的牛皮纸质感。她拆开封口,抽出里面薄薄的信纸展开。信上的字迹端正有力,带着一种干部特有的规整。

信的内容并不长。大伯凌保家先是惯例问候了弟弟一家,询问近况。然后提到了重点,说他大儿子凌建业所在的县农机厂,最近接到上级任务,要搞“技术革新”,鼓励工人提合理化建议,尤其需要一些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的小发明、小改进。凌建业在车间里埋头苦干可以,但搞“发明创造”实在不是那块料,正发愁呢。凌保家知道弟弟在生产队,接触实际农活多,就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看到过什么实用的土办法,可以写信说说,万一能用上,也是个机会。

信的最后,才委婉地提了一句,听人带话说曦丫头前些天不小心落了水,让她好好休息,注意身体。

信看完了,凌曦还没说话,李秀兰就急着问:“咋样?你大伯说啥了?是不是问你落水的事?”

“提了一句,让我好好休息。” 凌曦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语气平静,“主要说的是建业哥厂里的事。”

她将农机厂搞技术革新,需要小发明小建议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李秀兰一听,脸上露出失望:“嗨,我当是啥要紧事呢。厂里的事,咱乡下人哪懂那个。” 她摆摆手,转身又去忙活收拾碗筷了,“你大伯也是,建业想不出法子,咱就更没法子了。”

四哥和五哥听了,也觉得这事离自己太遥远,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了晚上美味的鱼汤上,商量着明天再去多钓几条。

然而,凌曦捏着那薄薄的信封,心中却掀起了波澜。

农机厂?技术革新?

这简直是打瞌睡遇到了枕头!

她正愁如何将脑中的知识更合理、更有价值地变现,如何找到一个跳出农村的突破口。大伯的这封信,无疑指明了一个方向——一个官方认可的、能够将她知识合法化的渠道!

她不需要去凭空变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只需要结合这个时代农机厂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提出一些看似简单、却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小改进”,就足够了。比如,改进某个农具的受力结构以减少金属用量和工人疲劳度;优化某个生产流程以提高效率;甚至只是设计一个更省力、更安全的操作手柄……

这些对于来自未来的她而言,几乎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包装这些“灵感”,让它看起来合情合理。

“娘,” 凌曦抬起头,看向李秀兰,“我觉得,这事咱们可以想想。”

“啊?” 李秀兰停下手里的活,疑惑地回头,“想啥?咱又不会造机器。”

“不是造机器。” 凌曦走到炕边,拿起之前做鱼钩剩下的一小段铁丝和那个小刀,“就像做这个鱼钩一样,有时候就是一点小改动。咱们天天干活,肯定知道哪些农具用着费劲,哪些地方能省点力气。把这些想法告诉建业哥,说不定就能帮上忙。”

她的话通俗易懂,立刻让李秀兰和两个哥哥联想到了实际。

凌建民若有所思:“费劲的农具?咱那锄头,有时候碰上硬土坷垃,震得手膀子疼算不算?”

凌建设也抢着说:“还有打谷场那个风车,摇起来可沉了,我摇一会儿就累!”

“对,就是这些。” 凌曦肯定地点点头,“把这些感觉记下来,再想想能不能咋改改。大伯信里说了,要是建议被采纳,厂里还有奖励呢。”

“还有奖励?” 李秀兰的眼睛瞬间亮了。城里工厂的奖励,那肯定是好东西!哪怕只是几块钱,或者几张工业券,对家里也是极大的帮助!

“曦丫头,你说真的?” 她再次确认。

“信上是这么说的。” 凌曦将信封递给她看,虽然李秀兰不识字,但这个动作增加了可信度。

“那……那咱得好好想想!” 李秀兰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得积极起来,“建民建设,你俩别光顾着吃!好好回想回想,平时干活哪些地方不得劲!曦丫头,你脑子活,你多琢磨琢磨!”

成功的可能性加上切实的利益驱动,让凌家上下对这件原本觉得“不关咱事”的任务,瞬间充满了热情。

凌曦看着家人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嘴角微不可查地弯了一下。

很好。第一步,引起重视和参与感,已经完成。

接下来,她需要筛选和“加工”几个切实可行的改进点子,用这个家庭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创造”出来,然后通过大伯这条线,递送到县农机厂。

这不仅仅是为了那可能的奖励,更是为了给自己铺一条路,一条能够让她超越这个农家小院,接触到更广阔天地的路。

同时,她也想到了周锐留下的那个水壶。他与大哥凌卫国同在部队,似乎背景不凡。大伯这边是明线,那么,周锐那边,是否也可能成为一条潜在的、通往更高层面的暗线呢?

凌曦将大伯的信仔细收好,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规划。

夜幕降临,凌家小屋的油灯下,一家人罕见地没有早早歇下,而是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哪些农具可以改进,如何改进。凌曦偶尔插上一两句,引导着思路,将一些简单的物理和机械原理,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家人们“灵光一现”的想法中。

窗外繁星点点,屋内灯火虽暗,却照亮了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

(第六章 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