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西市。
这里是整个大唐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南腔北调的口音混杂着各种货物的气息,构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盛世画卷。
平康坊附近的一家酒楼里,说书先生的醒木“啪”的一响,满座的酒客都安静了下来。
“诸位客官,今天咱们不说那《隋唐演义》,也不讲瓦岗好汉。咱们说一段当朝的奇闻!”
说书先生故作神秘地压低了声音。
“话说啊,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大家知道吧?就是前阵子腿脚不便,深居简出的那位。最近,为了关中的旱情,那是日夜忧心,茶饭不思啊!”
“嘿,你这消息过时了!”邻桌一个书生打扮的人高声插话,“我可听说了,太子殿下忧思成疾,前几日夜里,竟梦到一白发老神仙!”
“哦?还有这等事?”众人顿时来了兴趣。
那书生喝了口酒,摇头晃脑地说道:“那可不!神仙在梦里对太子说,‘殿下仁心,感天动地’,特赐下一首神诗,以警天下!”
“什么诗?快念念!”酒客们纷纷催促。
书生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高声吟诵起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短短二十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用典。
就像大白话一样。
但是,当这二十个字在嘈杂的酒楼里响起时,整个空间,却诡异地安静了下来。
那些正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商贾游侠,动作都慢了下来。
那些正在高谈阔论的士子,也停止了交谈。
所有人的脑海里,都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幅画面:
炎炎烈日之下,一个农夫弯着腰,在田里费力地锄地。汗水一滴一滴地,从他的额头滑落,掉进脚下干涸的土地里。
这幅画面,太真实了。
在座的,有几个不是农家出身?又有谁没见过这样的场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个衣着华贵的商人,看着自己桌上几乎没怎么动的饭菜,喃喃自语,脸上竟有了一丝愧色。
“好诗!好诗啊!”一个老秀才激动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此诗返璞归真,一字千金!道尽了农桑之苦,百姓之艰!这……这真是神仙之作啊!”
很快,这首名为《悯农》的诗,以及“太子梦中得神诗”的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这家酒楼飞了出去。
仅仅一天之内,整个长安城,从王公贵族的府邸,到平民百姓的陋巷,几乎都在谈论这首诗。
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在激烈地辩论着这首诗的文学价值。有人认为它太过质朴,难登大雅之堂。但更多的人,却被其蕴含的深刻情感所折服。
“大道至简!此等悲悯情怀,岂是那些堆砌辞藻之辈所能比拟?”
而那个被顾青云选中的“引爆点”——马周,在拿到这首诗后,先是震惊,随即抚掌大赞。他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诗评,盛赞此诗“有教化之功,存悲悯之心,当为百代诗范”。
马周本就才名在外,他的这篇诗评,更是为《悯农》的火爆,添上了一把最旺的火。
第二天,长安城的各大坊市,出现了一道奇景。
无数人,无论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都想得到这首诗。
识字的,想抄录下来,裱起来挂在家里,或者用来教育子侄。
不识字的,也想求人抄一份,拿回去让孩子背。听说,背会了这首诗,吃饭都不敢浪费了。
一时间,长安城里用来写字的纸,价格飞涨。
尤其是那些质量好一点的澄心堂纸、硬黄纸,几乎是有价无市。
书铺里,老板们看着空空如也的货架,笑得合不拢嘴,又急得直跺脚。
“没啦!真的一张都没啦!别说好纸,就是最次的草纸,都被抢光了!”
“各位客官,明日再来,明日再来!”
“长安纸贵!”
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这样的感叹。
这个词,上一次出现,还是在几百年前的西晋。左思一篇《三都赋》,引得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
而今天,大唐的京师,因为一首仅仅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再现了“长安纸贵”的盛况!
这股风潮,自然也吹进了皇宫。
甘露殿内,李世民看着手中由百骑司呈上来的,关于长安城内《悯农》诗引发的种种异象的情报,久久不语。
他低头,看着御案上那张由王德从朝堂上呈回来的,写着《悯农》的纸卷。
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正是他儿子李承乾的笔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他轻轻地念着,眼神里充满了复杂难明的情绪。
他知道,这盘棋,他那个一直让他失望的儿子,已经下出了一招惊天动地的妙手。
而此时的魏王府,气氛却是一片死寂。
李泰拿着一份刚刚从外面传回来的情报,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的脸上,满是震惊、愤怒,以及一种深深的……不解。
他猛地将手中的情报摔在地上,对着满屋子的幕僚学士,几乎是咆哮着吼了出来。
“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