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六月的七日、八日,南城的天色是那种澄澈到近乎透明的蓝,阳光炽烈,却仿佛照不进那些戒备森严的考场。

林栀坐在靠窗的位置,能感觉到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投下的热度。教室里安静得可怕,只剩下空调低沉的运行声、监考老师规律的脚步声,以及自己胸腔里过分清晰的心跳声。

当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所有的紧张、焦虑、期待、迷茫,都被压缩成笔尖与答题卡摩擦的沙沙声。

她用的是那支深蓝色的星辰钢笔。灌满了黑色的墨水,书写流畅,出墨均匀。笔杆上细碎的闪粉在透过窗帘的微光下偶尔闪烁一下,像暗夜里的星辰,也像那个少年眼中偶尔掠过的、不易察觉的光。

遇到难题时,她会下意识地摩挲一下笔帽上那颗温润的珍珠,仿佛能从中汲取到一丝奇异的力量和安定感。脑海中偶尔会闪过那句低沉的“加油”,像一阵微风,短暂地拂过心湖,带来一丝涟漪,然后又迅速归于专注的平静。

她将自己沉浸入题目构建的世界里,调动起三年来,不,是十二年来积累的所有知识、技巧和思维能力。数学的缜密,语文的感悟,英语的逻辑,综合的广博……她像一名沉稳的剑客,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拆解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对手”。

窗外的蝉鸣似乎变得遥远,时间的流逝也失去了具体的刻度。当最后一科考试的结束铃声骤然响起,那尖锐的声音像一把利刃,猛地划破了持续两天的寂静。

“考试结束,请考生立即停笔……”

林栀放下笔,缓缓地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气。胸腔里那股憋了许久的气息仿佛带着重量,也带走了全身的力气。

结束了。

她的高中时代,就在这一阵铃声和监考老师收卷的窸窣声中,仓促而确定地,落下了帷幕。

第二十四章:狂欢·人潮与独处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外界被压抑了两天的声音如同决堤的洪水,轰然涌入耳膜。

欢呼声、尖叫声、哭泣声、如释重负的大笑声……瞬间充斥了整个校园。彩色的纸屑不知从何处抛洒下来,混合着阳光,形成一种迷离而梦幻的光景。家长们拥挤在警戒线外,翘首以盼。

秦悠悠像一颗炮弹一样冲过来,紧紧抱住林栀,又哭又笑:“结束了!终于结束了!栀栀!”

林栀被她感染,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眼眶有些湿润。是一种极度紧绷后的松弛,也是一种面对巨大空白的不真实感。

人潮汹涌,她被动地被推着往前走。目光下意识地在人群中搜寻,看到了顾湘正和父母平静地说着话,看到了许多熟悉或陌生的、洋溢着复杂情绪的脸。

然后,在涌动的人潮边缘,她看到了他。

陆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动,他独自一人,单肩背着书包,慢悠悠地走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双手依旧插在裤兜里。阳光落在他身上,勾勒出他挺拔而略显疏离的轮廓。他似乎感应到她的目光,转过头来。

隔着喧嚣鼎沸的人海,他们的视线再次相遇。

这一次,他的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探究或犹豫,变得很平静,甚至带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类似于释然和祝福的东西。他看着她,嘴角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形成了一个极淡、却无比清晰的、真正的笑容。

没有言语,没有动作。只是一个隔着人海的、短暂的笑容。

然后,他转过身,背对着她,挥了挥手,算是告别,便随着人流,消失在了校门口的方向。

林栀站在原地,望着他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弹。周围所有的喧嚣仿佛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那个笑容,那个背影,那个挥手的动作,像一帧帧慢镜头,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脑海里。

没有想象中的剧烈心痛,也没有得偿所狂喜的激动。只是一种空茫的、淡淡的惆怅,像南城初夏雨后,弥漫在空气中的、湿漉漉的雾气。

她的青春,她盛大而隐秘的暗恋,似乎也随着他的这个背影和那个笑容,正式宣告了某种意义上的终结。

高考结束后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通宵狂欢。林栀谢绝了秦悠悠去KTV的邀请,一个人回到了家。

父母体贴地没有过多追问考试细节,只是做了一桌她爱吃的菜。家的温暖,冲淡了些许考后的空虚感。

她走上阳台,夏夜的风带着栀子花的甜香,轻柔地拂过面颊。南城的夜空,难得地缀满了繁星,像无数颗细碎的钻石,洒在墨蓝色的天鹅绒上。

她抬起头,望着那片浩瀚的星空,心中一片宁静。所有的努力、挣扎、悸动、酸涩,仿佛都沉淀了下来,化为了脚下坚实的力量。

几天后,标准答案公布,估分,反复核对。成绩虽然尚未最终公布,但林栀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区间。她考得不错,正常甚至略有超常发挥。P大、T大,应该都在射程之内。

现在,摆在她面前的,是那张真正的、将决定她未来四年甚至更远道路的志愿填报表。

她坐在书桌前,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晕。左边,是父母精心整理的P大、T大热门专业资料,理性、清晰,代表着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光明的坦途。右边,是那本厚厚的《国家地理》杂志,翻在“可可西里”那页,那片苍茫而壮美的天地,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召唤和内心的向往。

她的目光在左右之间徘徊。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那支星辰钢笔。

她想起了外婆天井里的阳光,想起了外婆看着旧照片时眼中闪烁的光彩;想起了顾湘说起远方时憧憬的语气;想起了自己在作文里写下的关于“边界”与“抵达”的思考;也想起了那个少年在礼堂门口问她“打算报哪里”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复杂。

最终,她的目光变得坚定。

她拿起笔,在第一批次志愿的第一栏,郑重地写下了:

P大,元培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方向)。

这是一个兼容并包的选择。既满足了父母对顶尖学府的期望,元培学院的通识培养模式和自由专业选择权,也为她保留了一片探索内心“可可西里”的缓冲地带和可能性。她可以在那里,继续寻找文字、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这或许不是最冒险的选择,但对她而言,这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为自己争取到的最好的平衡与起点。

属于林栀的,更广阔的世界,才刚刚开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