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文学
一个专注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沈亦风没有时间去抱怨高宇辰那近乎刁难的要求,也没有精力去品味那份被刻意针对的屈辱。他将那摞厚重的文件拉近,深吸一口气,摒弃所有杂念,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这份“星河湾社区推广方案(初稿)”。

随着翻阅,他的眉头微微蹙起。

方案做得不能说不精美,排版工整,数据图表齐全,但核心思路却明显偏向于线上推广——策划一系列公众号推文、短视频挑战、KOL探店等。这些手段本身没有问题,但通篇看下来,对于星河湾这个具体社区的描述却流于表面,只是简单罗列了楼盘档次、住户大概数量等基本信息。

缺乏血肉,缺乏对社区真实生态和居民具体需求的洞察。

尤其是对线下活动的规划,显得薄弱而敷衍,仿佛只是为了凑数,填满“线上线下结合”这个必备模块。这样的方案,看起来花团锦簇,执行起来却很可能因为不接地气而效果寥寥。

沈亦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高宇辰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他,恐怕不只是想看他笑话,更深层的目的,或许是希望他用一个平庸的、甚至搞砸了的优化方案,来印证他“小庙来的,不堪大用”的论断。

他不能让他得逞。

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陆续收拾东西离开。办公室里的灯光一盏盏熄灭,最后只剩下沈亦风工位这一片孤岛还亮着。他没有动,只是将方案的重点和疑点快速记录在笔记本上。

然后,他关掉电脑,拎起背包,没有回那个冰冷陌生的临时住所,而是直接乘坐地铁,前往位于城市另一端的星河湾社区。

此刻的他,需要工作来填满所有空隙,需要用极度的疲惫来麻痹那颗依旧会阵阵抽痛的心。投入到具体的事务中,是逃避痛苦,也是他抓住眼前这唯一救命稻草的方式。

抵达星河湾时,已是华灯初上。小区门禁森严,他进不去,便沿着小区外围的人行道慢慢走着。

这是一个高端楼盘,楼宇崭新,绿化精致,但似乎也因此少了几分烟火气。他观察着进出的车辆和行人,注意到不少是衣着体面的年轻夫妻或带着小孩的家庭,也有保姆模样的中年女性牵着宠物狗散步。

他在一个允许行人通行的侧门附近找了张长椅坐下,假装等人,实则默默观察。他看到几位老人坐在小区内的凉亭里闲聊,看到年轻的妈妈推着婴儿车在花园小径上漫步,也看到几个刚下班、面带倦容的白领匆匆刷卡进入。

光是这样看,还不够。

沈亦风站起身,鼓起勇气,主动走向那几位在凉亭里纳凉的老人。

“阿姨,叔叔,打扰一下,”他脸上挤出尽量温和无害的笑容,“我是做社区服务调研的,想了解一下咱们小区平时都有些什么活动吗?或者,大家希望小区里能多举办些什么活动?”

起初,老人们有些警惕地看着他。沈亦风不急不躁,耐心解释,态度诚恳。慢慢地,一位健谈的阿姨打开了话匣子。

“活动?物业偶尔搞过几次,也就是发发传单,弄个抽奖,没啥意思。”阿姨摇着蒲扇说,“我们这些老家伙,就希望有点实在的,比如能免费量量血压,找个师傅帮忙修修家里坏了的电水壶、收音机啥的,现在外面找维修师傅,又贵又不放心。”

旁边一位大爷也附和:“是啊,还有理发,要是小区里能定期有手艺好的师傅来便宜理发,那就方便多了。”

沈亦风赶紧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

接着,他又尝试与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搭话。这位妈妈起初有些拘谨,但提到孩子,话也多了起来。

“小区里孩子挺多的,但能放心让孩子玩的地方不多。要是能有个安全的儿童游乐区,或者定期搞点亲子阅读、手工活动就好了,我们也能认识些邻居,交流下育儿经验。”

另一位提着菜篮子的阿姨则抱怨:“网上那些团购、抢券,我们年纪大了搞不懂,要是小区里能有实实在在的便民市集,卖点新鲜便宜的蔬菜水果就好了。”

就这样,沈亦风在小区周边转了近两个小时,厚着脸皮,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居民攀谈,被拒绝过,也被敷衍过,但最终还是收获了十几条鲜活、具体、带着生活温度的反馈。

他合上笔记本,看着眼前灯火通明的楼宇,心里对如何优化那份方案,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这些来自一线的最真实的声音,是任何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回到临时租住的公寓,已是晚上九点多。房间里一片冷清,空气沉闷。他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路灯光线,走到厨房,烧了一壶开水,给自己泡了一杯极浓的黑咖啡。

苦涩的香气弥漫开来,他端着滚烫的咖啡杯,走到书桌前,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屏幕的冷光映亮了他疲惫却异常专注的脸。他将高宇辰给的那份初稿调出来,放在屏幕一侧,另一边打开一个新的文档。

他没有立刻动笔修改,而是先将自己晚上实地调研的记录仔细整理、归类,将居民的需求与方案中薄弱的环节一一对应。

然后,他才开始动手。

对于线上部分,他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使其更贴合星河湾住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方向。

而他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了几乎被原方案忽略的线下活动部分。

他结合调研到的需求,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线下便民服务”环节:

针对老人,他规划了“健康小屋”(定期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和“老物件维修站”(邀请志愿者或合作商家提供小家电维修服务)。

针对带孩子的家庭,他提出了“阳光绘本角”(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固定区域,定期更新绘本,组织志愿者讲故事)和“周末亲子手工坊”。

针对全体居民,他构思了“便民理发日”和“邻里市集”(引入周边优质农户或商家,提供生鲜蔬果和生活用品)。

每一个环节,他都不仅写出了活动创意,还附上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执行步骤、资源需求(包括预估的合作方、志愿者或少量物料成本)以及大致的预算范围。他力求让这些设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计划。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和偶尔停顿思考的静默中悄然流逝。

窗外的车流声渐渐稀疏,城市的灯火也一盏盏熄灭,只剩下零星几点,如同守夜人的眼睛。

浓咖啡一杯接一杯,口腔里充满了苦涩的味道,刺激着他疲惫的神经。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胀,太阳穴突突地跳着疼。

偶尔,在打字的间隙,那些不愿想起的画面会突然闪过脑海——苏语薇苍白的脸,江子默挑衅的眼神,散落在地上的珍珠……每当这时,他就用力甩甩头,将注意力更紧地集中在屏幕上的文字和数据里,用工作的壁垒将这些痛苦的碎片强行隔绝在外。

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极度专注,成了他此刻最好的麻醉剂。

直到凌晨三点,他终于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一份全新的、长达二十多页的“星河湾社区推广方案(优化版)”完成了。它不仅保留了原方案线上部分的精华,更极大地丰富和夯实了线下环节,使得整个方案看起来血肉丰满,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他保存好文档,将笔记本电脑合上。

房间里彻底安静下来,只有他自己粗重的呼吸声。极度的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他靠在椅背上,连抬手关台灯的力气似乎都没有了。

胃里空得发慌,因为喝了太多咖啡而隐隐作痛。

但他心里,却有一种近乎虚脱的平静,以及一丝微弱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就感。

至少,他没有被击垮。

至少,他还在努力地,一步一步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艰难前行。

窗外,是无边的黑夜。

而他知道,天,很快就要亮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